“党群同心”绘就“和合善治促富”温暖图景(新闻特写)

深秋的四川省攀枝花市西区小宝鼎社区,阳光正好。新铺的健身步道平整宽阔,几位老人边散步边闲话家常。由闲置教学楼改造而成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里,传来阵阵谈笑声,茶香袅袅中,一幅温馨的社区生活图景徐徐展开。

从攀枝花三线建设时期“夺煤保电”会战中运出“第一车煤”的辉煌,到产业结构调整后的沉寂,小宝鼎社区曾一度陷入治理基础薄弱、服务能力欠缺、发展动力不足的困境。面对挑战,攀枝花市西区以改革思维破题,通过“一引两补三协同”,为工矿型社区高质量发展和高效能治理探索新路径。

“一引”为先,组织建起来,力量沉下去。

“张阿姨,您上次反映的楼道灯不亮问题,我们已经协调解决了。”社区党员吴大姐一边在民情日志本上记录,一边对居民说道。这样的对话,在如今的小宝鼎社区已是寻常。

社区构建起“街道党工委—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五级联动体系,将182名在册党员纳入4个网格党支部,建立6个楼栋党小组,认定10个党员中心户,把党组织延伸到治理最前沿。更值得一提的是,社区党员干部带头践行“五亲”工作法——上门认亲、结对定亲、问需探亲、解忧帮亲、共建结亲。一摞厚厚的“认亲台账”,记录着1081户居民的家庭情况,30余个民生问题在这本台账的跟踪下得到妥善解决。党组织真正成了居民们信得过的“定盘星”。

“两补”为基,资金聚起来,项目落下去。

走进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这个被居民亲切称为“共富驿站”的地方,如今热闹非凡。

“以前这栋楼空着,现在成了我们最爱来的地方。”正在参加社区组织的“健康护航 银发同乐”义诊活动的王大爷笑着说。“现在看病不用跑远路,养老也有专业人员照顾,真是太方便了!”

为破解社区基础设施老旧、养老医疗等服务功能缺失问题,攀枝花市西区累计整合民政、住建等项目资金1300余万元,系统化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建设社区综合服务阵地,针对性填补为老服务缺口。从硬化道路、安装路灯、改造广场、增设休闲健身设施,到建设集家风馆、手工坊、宝鼎茶社等为一体的“共富驿站”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再到加装适老化电梯、引入医疗服务点、建设有43张床位的养老服务综合体,在15分钟生活圈集成综合便民、教育培训、养老医疗、文化休闲等八大功能,社区的每一次“设施补短、服务补短”,都精准回应居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

“协同”为要,资源用起来,服务送下去。

社区的蜕变,不仅靠政府投入,更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广泛参与。社区通过产业、治理、服务三大协同矩阵,有效激活各类资源。

社区成功争取四川银行融资贷款160万元,实施屋顶光伏发电项目。社区养老服务综合体和共富超市引入社会资本进行市场化运营,服务更专业、更可持续。

社区深入推进“地地、地企、地校”合作,深化治理协同。与川煤华荣能源有限责任公司小宝鼎煤矿深度共建,创新推行地企党员联管、工作联推、活动联谊、矛盾联解、资源联享的“五联”模式,成功化解矛盾纠纷80余起。社区还组建包括基层治理领域的专家、法律顾问、居民代表等15人在内的基层治理观察团,赋能社区决策。

联合攀枝花市东区彩虹社会服务中心,通过敲门行动对759户老人全面摸排,形成翔实的服务需求清单。“银发志愿服务队”活跃在社区各个角落,修修补补、卫生整治、走访慰问,邻里互助蔚然成风。设立的宝鼎慈善互助基金,已募集善款10万余元,为社区公益事业提供有力支撑。

从“单打独斗”到“群策群力”,从“硬件升级”到“服务升温”,小宝鼎社区正以“党群同心”为笔,蘸满社情民意,在矿区的画卷上描绘出“和合善治促富”的温暖图景。

(本报通讯员 朱冠军)

(责编:王燕华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