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床”带来的城市暖意

早上7点,骑手们陆续走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西陵区南苑街道的“小哥公寓”,提着头盔走向停在“小哥友好停车位”上的电动车,检查电量、保温箱,开启接单的一天。

这家“小哥公寓”今年7月正式启用,是宜昌市首个专为外卖骑手定制的公寓。如今,这样充满烟火气的安居场景,正在多地新就业群体日常生活中出现。为破解他们租房难、租房贵问题,北京、上海、杭州、青岛、宜昌等地因地制宜,通过“小哥公寓”等特色项目解决新就业群体“一张床”难题,让城市奔跑者不仅“有房住”,更能“住得好”“留得下”。

各地在公寓建设中,始终围绕新就业群体的实际需求,精准施策,打造适配需求的居住空间。

宜昌市的“小哥公寓”缩短了新就业群体的回家路。外卖骑手向权道因此告别了跨城通勤——“小哥公寓”选址距离外卖平台站点仅一公里,四人间月租175元/人。这里不仅有共享洗衣房、厨房、楼下的电动车换电柜,还辐射周边的红领驿站、幸福食堂。如今,向权道的“工作圈”与“生活圈”无缝衔接,让他省下了可观的路费。

上海静安区联寓公寓建筑面积6000余平方米,四人间、六人间为主的户型共196个单元,每张床铺月租金800~1000元。床铺上的USB充电口、遮光布帘,床下的行李箱置物格,巧妙化解了“空间小、储物难”问题。位于闵行区新虹街道的中航公寓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小哥楼”,每张床月租金不到700元,公寓还提供“365天全程守护+24小时保驾护航”的物业服务。

除了单身骑手需求,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吴家墩新人公寓还把目光聚焦在新就业群体的家庭需求上。该公寓推出50平方米、70平方米的双人房、家庭房,月租为1500~1800元。

来自河南商丘、身为宜昌“小哥公寓”“宿管”的李伟,此前在武汉、深圳等地都做过站长。“这个行业留存率低,大家像候鸟一样迁徙,总觉得缺个能安身又安心的地方。”如今有了“小哥公寓”,良好的工作氛围和归属感,成为李伟长期留下来的关键要素。

和李伟有相同感受的,还有在杭州落脚的快递员小张。

“这里的房租是市场价的一半,周边配套也很齐全。现在我的老婆孩子也搬来住,下班路上,看到家里亮着温暖的灯光,让人感觉很幸福。”小张说。

从“小哥公寓”的运行管理来看,各地也各有特色。

今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年筹措供应“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床位超过3万张,还将建设筹措7万套(间)保障性租赁住房。静安区联寓公寓、闵行区“小哥楼”都是保障性租赁住房之一。

宜昌的“小哥公寓”则由西陵区委社会工作部牵头组织谋划,争取省级资金给予运营补贴,街道争取辖区闲置资源,由从事商务服务业为主的企业进行改造,与平台企业站点联合运营。

今年6月,山东省青岛市正式启动“骑手安居工程”。在青岛市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推动下,由民营企业、产业园人才驿站和外卖平台在西海岸新区和胶州市打造了“青暖红骑之家”酒店式骑手公寓项目。

多地在推进安居保障工作中,还注重以党建为引领,帮助新就业群体融入城市。

上海联寓公寓一开业,便成立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党支部,随后相继成立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提升党建带群团组织建设。同时,静安区房管局党组和共和新路街道党工委在公寓内设立了党群服务站、党组织活动室,和街道所辖社区共享共用,为党员活动提供固定的阵地。新虹街道则在中航公寓同步设立近200平方米的暖蜂友巢·中航公寓党群服务站,配备1名专职志愿者,链接区域内多方资源提供线上线下法律咨询等服务。

杭州吴家墩新人公寓成立快递小哥流动党员党支部,每月定期在党员先锋议事厅组织学习活动,还成立了“小哥治理家园委员会”(简称“小哥治家会”),组成由“小哥治家会—物业管理站—小区流动党员党支部”三方协同议事机制,让新就业群体的声音能被听见、需求能被满足。

“小哥公寓”的出现,为城市新就业群体解决了住宿难题,让他们在城市中有了一个温暖的家,但其发展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有“小哥公寓”负责人坦言,由于新就业群体工作性质的特殊性,短时间内退租续租存在空档期。此外,因宣传推广存在短板,影响公寓入住率,也给管理运行和经济效益带来影响。

对于“小哥公寓”这类新型保障性租赁住房的管理,也引起了研究人员的注意。上海社会科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张程建议,应探索将其融入城市基层治理体系的实践,实现有效的治理覆盖和丰富的服务供给。在“小哥公寓”与街道、社区间建立常态化的沟通与协作机制,形成管理合力。鼓励运营公司利用其管理的公共空间,联合社区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增强社区凝聚力。建立由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及运营公司共同参与的快速响应机制,确保租户的诉求与邻里纠纷能够通过清晰、高效的渠道得以受理和解决。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