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微”联动解决“小”困难,满足“小”需求(微光成炬)

重庆市垫江县创新探索“四微”联动志愿服务机制——搭建“微平台”、培育“微组织”、实施“微项目”、着眼“微治理”,精准对接、精确供给、精心服务,以此解决居民“小”困难、满足居民“小”需求、实现居民“小”梦想。

搭建“微平台”,畅通志愿服务“供需对接”

“我刚给社区打了电话,不到一刻钟,你就来了,真是帮了我大忙!”住在老旧小区的赵奶奶满是感激地说。赵奶奶家里的水管因年久失修突然破裂,一时间厨房积满了水。75岁的赵奶奶急忙向社区求助。没想到,不到15分钟,志愿者小王就来到了她家中,不仅修好了水管,还帮助赵奶奶清理了厨房的积水,顺带把屋里的水管情况都检查了一遍。

垫江县城区无物业服务企业、无主管部门、无人防物防的“三无”小区占比较高,像赵奶奶这样“小而急”的需求在这些小区中屡见不鲜。对此,垫江县探索建立“民情直通车”志愿服务“微平台”,着力打造15分钟志愿服务生活圈。一方面,依托村(社区)志愿服务站(点),优化整合村(社区)各类资源,广泛动员村(社区)居民注册成为志愿者,并详细登记他们的专业特长,建立完备的志愿服务人才储备库。另一方面,建立15分钟快速响应机制,在村(社区)设置专门的“民情直通车”志愿服务热线,一旦接到居民诉求,村(社区)立即精准对接具备相应专业特长的志愿者,迅速为群众提供志愿服务,2024年以来,垫江县通过该机制,累计高效办结群众“小而急”的微需求2300余件。

培育“微组织”,构建志愿服务“生态系统”

“以前参与志愿服务的途径有限,如今,我们在小区、在家门口就能参加志愿服务活动,还能享受志愿服务。”重庆市“最美志愿者”易文亮说。

近年来,垫江县探索实施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模式,发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优势和传、帮、带作用,广泛吸纳社区居民、周边商户等多方参与,以社区、小区、楼栋作为基本单元,根据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分类组建涵盖便民服务、邻里互助、文化娱乐、特殊群体关爱等领域的志愿服务“微组织”体系,为居民提供贴心的志愿服务。目前,全县有注册志愿者12万余人,成立志愿服务“微组织”600余个。各类志愿服务“微组织”根据群众需求,常态化提供日常咨询、特殊群体关怀、应急救助等服务。

实施“微项目”,擦亮志愿服务“暖心品牌”

“以前,我们的志愿服务项目设计缺乏足够的前期调研,容易导致项目内容与群众实际需求脱节,难以真正解决居民的日常问题。”垫江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坦言。

为有效精准对接群众需求,垫江县创新规划一批“微项目”,切实解决群众生活中的“小问题”。利用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多方收集群众需求:在村(社区)醒目位置设立“心愿墙”,方便居民随时张贴微心愿,形成直观的需求展示平台;组织网格员、楼栋长、志愿者等人员定期走访居民住户征集微心愿;通过社区居民生活群、小程序等线上渠道广泛征集微心愿,扩大覆盖范围。对征集到的微心愿进行分类造册登记,形成个性化、精细化、多元化的民生微需求清单。村(社区)根据民生微需求清单,科学规划并实施针对性的志愿服务“微项目”1000余个,精心培育“暖‘新’宝典”“悦享夕阳”“帮办代办”“爱心义剪”“集体生日会”等特色志愿服务“微项目”100余个,倾力打造“‘理’说丹乡”“牡丹花蕾”心理辅导和“垫小司”普法等志愿服务“微项目”品牌20余个。

着眼“微治理”,发挥志愿服务“独特作用”

“过去,哪里公共设施坏了、哪里发生矛盾纠纷,往往因信息差难以及时解决。现在志愿者分片当起‘观察员’,发现问题马上报、主动调,好多事当天就解决了!”桂阳街道月阳社区居民杨光兵说道。

面对基层治理的“难点、痛点、堵点”,垫江县将志愿服务与小区、院落治理深度融合,聘请志愿者担任“流动网格员”,创新推出随口问、随地拍、随手帮、随时报“四随工作法”,将志愿服务触角延伸至基层治理的“神经末梢”。此外,借助“志愿服务积分联盟”小程序,构建起“服务换积分—积分兑权益—权益促参与”闭环激励机制,极大地激发了志愿者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本报通讯员 庄小勇)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