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强社区工作者队伍,筑牢基层治理根基(学思践悟)

于水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加强社区工作者建设的意见》文件,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委社会工作部高度重视建设过硬的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不断优化“选育管用”各个环节,努力锻造一支沉得下、留得住、干得好的骨干队伍,使其成为带领居民群众走向美好生活的“主心骨”和“带头人”。

强化政治引领,把稳履职“方向盘”。站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战略高度,始终将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引导社区党组织书记深刻认识自身岗位的政治使命,不断提升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政治执行力。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思想政治教育,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健全选育机制,拓宽人才“蓄水池”。破解社区党组织书记“选用”难题,需开阔视野、创新机制。金坛区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选人标准,打破地域、身份、行业等限制,通过内部选拔、外部回引、上级选派等多种方式,吸引优秀人才参加社区“两委”成员选举。重点从社区能人、返乡大学生、退役军人、企业和社会组织负责人等群体中发掘人才,建立健全后备干部“储备库”。同时,加强系统化培养和梯次化锻炼,围绕社区服务、群众工作等基本能力,开展精准化培训和实践历练,帮助其快速成长,有效缩短履职“适应期”,确保社区党组织书记队伍薪火相传、后继有人。

推动规范管理,提升岗位“专业度”。探索建立符合社区实际的党组织书记规范化管理体系是稳定队伍、提升效能的关键。构建涵盖选拔、教育、管理、使用、监督的全链条机制,明确岗位职责、任职标准和行为规范。完善以实绩为导向的考核评价体系,将考评结果与薪酬待遇、评优评先、晋升发展紧密挂钩,形成“干好干坏不一样”的鲜明导向。稳步推行“一肩挑”,强化社区党组织书记的引领作用,优化社区组织运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通过专业化管理,增强岗位吸引力和认同感,推动社区党组织书记提升履职能力。

完善激励保障,激发干事“原动力”。充分激发社区党组织书记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建立健全全方位、多维度的激励保障机制。合理确定并稳步提高福利待遇,建立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工作业绩相挂钩的薪酬增长机制,保障基本薪酬、优化绩效奖励。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加大从优秀社区党组织书记中选拔领导干部、招录(聘)公务员(事业编制人员)的力度,积极推荐其担任“两代表一委员”,拓展职业发展空间。落实薪酬待遇保障,妥善解决离任待遇问题,确保其退有所安、老有所养,消除后顾之忧。注重精神激励和人文关怀,大力选树宣传先进典型,营造全社会关心关爱社区工作者的浓厚氛围。

严格监督管理,筑牢权力“防火墙”。强化对社区党组织书记的日常监督管理,确保权力规范透明运行。深化党务、居务、财务公开,创新公开形式,丰富公开内容,保障居民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全面推行社区党组织书记履职行为小微权力清单制度,明确权力边界和运行流程,让社区党组织书记“照单用权”、群众“按图监督”。严格落实民主决策、“四议两公开”、经济责任审计等制度。加强上级党组织监督,落实区级备案管理,常态化开展联审排查,防止不符合条件的人员进入队伍。通过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促使社区党组织书记廉洁履职、规范用权,树立公道正派、清正廉洁的良好形象。

聚焦作用发挥,当好社区“领路人”。为了更好地发挥社区“领路人”作用,引导社区党组织书记将主要精力聚焦到带队伍和切实为居民群众服务的工作中。做社区服务的“贴心人”。因地制宜发展社区服务项目,增强社区居民自治能力,带领居民共建美好家园。提升社区治理数字化、智能化、精细化水平,有效化解矛盾纠纷,维护社区和谐稳定。做服务群众的“暖心人”。畅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用心用情用力解决居民急难愁盼问题,用实实在在的成效,赢得群众认可。

(作者系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