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一位年轻女子的生猪养殖故事,在当地成为美谈。2011年,23岁的张凌云大学毕业后作出一个让全村人不解的决定——放弃都市生活,回到家乡养猪。
“这女娃疯了!”面对乡亲们的质疑和家人的不理解,这个看似文弱的姑娘却有着自己的坚持。槐北村作为生猪养殖大村,最多时拥有200余户养殖户,年出栏生猪3万头。张凌云的父亲张思军就是靠着养猪的收入供养三个孩子上完大学。如今女儿学成归来,竟要重操旧业,这让一辈子盼着孩子“跳出农门”的他怎么也想不通。
但张凌云看到的是传统养殖业背后的隐忧。乡亲们靠看样、学样养猪,“猪周期”(一种由生猪生产和市场供需变化引发的猪肉价格周期性波动现象)如乌云笼罩,猪瘟更是可怕,一场疫情就可能让村民多年的心血打了水漂。“如果我养猪,一定要想办法让乡亲们规避风险!”这个朴素的心愿,成为她追逐农业梦想的起点。
穿着工作服天天泡在猪圈,这位女大学生让老养殖户王志勤感慨不已:“这女娃不简单,又脏又臭的猪圈,她连眉头都不皱一下!”为解决仔猪外购风险,张凌云自筹资金建起仔猪繁育场。然而创业维艰,第一批仔猪病倒大片,看着奄奄一息的小猪,张凌云买来牛奶、羊奶,像照顾婴儿般将它们抱在怀里用奶瓶喂养。虽然这场变故让张凌云损失20多万元,但却更坚定了她坚持科学养猪的决心。她努力谋划、组建起专业化养殖团队,高薪聘请了专业技术人员,全力推进繁育场和养猪场公司化运作。
短短两年间,张凌云创建的宝鸡神农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年出栏商品猪突破一万头,养殖效益连年攀升。
然而就在事业蒸蒸日上时,新的考验接踵而至。
2013年,张凌云察觉到村民钱包鼓了,生活环境却差了。养殖污染让槐北村这个“一村一品”示范村陷入发展困境。她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绿色发展理念中找到了转型方向。
多次外出调研后,张凌云毅然投资2000万元引进大型粪污处理设备,建起年产4万吨的有机肥加工中心、700立方米大型沼气池,并配套建设680亩果蔬种植基地。通过实行“公司+基地+农户”的运营模式,探索形成“菜—饲—畜—沼—肥”的“五位一体”循环养殖模式,让农产品、废弃物互为原料,通过再收集、再利用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
“猪粪不利用会污染环境,用好了能产生大效益,我要让猪粪成为‘金蛋蛋’!”这番豪言壮语如今已成现实。张凌云免费为村民安装沼气设施,以每立方米1元的补贴价供气。现如今,全村327户用上清洁能源,年节约电费12万元,带动80余名村民实现就地就业,槐北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合作共建陕西省首家“生态循环农业博士后工作站”,带来了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丰收”。
如今,张凌云不仅担任槐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还是宝鸡神农养殖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为了带领村民过上更加红火的日子,她以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书记项目”为抓手,以打造“筑梦槐北田园综合体”为载体,投资40余万元建设“猪小北”文化街,将孝道文化、农耕文化与年轻潮流元素融入村庄。
在“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抱团发展模式下,槐北村总投资720万元的“万头生猪养殖园项目”年销售收入达2000万元,带动周边10个村、千余农户参与产业发展。谋划中的“猪小北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预计年加工猪肉产品200吨,销售收入达1200万元。2024年,张凌云带领10余位返乡青年建成集研学、乡村游、网红餐饮、传统文化、手工坊为一体的三产融合新业态,吸引游客10余万人次,带动消费5000万元。
站在槐北村的田埂上,看着沼气管道连通了家家户户,文化街上游人如织,张凌云目光更加坚定。14年扎根农村,她用实干诠释着新时代新型职业农民的担当。她说:“在乡村沃野,青春可以绽放出最绚烂的花朵,梦想能结出最丰硕的果实。”
(张凌云简介:党的二十大代表,现任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陈村镇槐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陕西省劳动模范等荣誉。)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