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所需即志愿所向(微光成炬)

“王叔,请开门,我们来看看您家的漏水情况。”清晨,几位“红马甲”穿梭在浙江省台州市黄岩区新前街道江城社区的小巷里。党员干部夏仁蛟带着“橘”暖兵心志愿服务队的志愿者,按“订单”一家一家走,为高龄独居老人与烈士家属解决房屋渗水、电路老化等安全隐患问题。

今年以来,台州市以解决居民急难愁盼、增强群众幸福感为着力点,将居民所需与志愿所向紧密结合,出台《台州市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 助力基层治理的实施方案》,大力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实践。

党建引领聚合力

织密社区治理“一张网”

在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实践中,台州市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强化社区党组织统筹协调作用,整合链接共建单位、企业、金融机构、医疗机构和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搭建“阵地共建、资源共用、服务共享”社区志愿示范点,共筑“15分钟志愿服务圈”。

在路桥区路北街道洋洪社区,整合辖区12家社会组织负责人、商户负责人及120余名志愿者资源,构建“社区党总支—网格党支部—楼栋党小组”三级组织架构,同时,结合“双微双领”行动,组织党员承接12个民生“微项目”,认领80余个群众“微心愿”。

“将党建工作延伸到社区的各个角落,能进一步发挥其统筹协调作用,聚合治理向心力。”台州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说。目前,全市已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社会工作服务站等打造全域志愿服务站点,组建起“市—县(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的党员志愿服务体系。

专业赋能提效能

擦亮民生服务“金招牌”

“居民需要什么,我们就做什么。”各社区坚持需求导向,推行“清单式”服务——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指导,志愿者配合开展群众需求摸排,滚动形成需求清单;整合辖区内驻点单位、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服务队伍等资源,形成资源清单;围绕群众需求和治理痛点,精准设计和孵化培育出一批融合发展项目,形成项目清单。

在椒江区白云街道云健社区,5名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带领志愿者通过“敲门问需”的方式,共走访居民700余户,收集需求300余条。以召开议事会的形式绘制“高频需求”40余个,并运用大数据分析形成“社区痛点热力图”。同时,常态化开展“银龄”茶摊、“益”起养老等一批帮助居民解决痛点难点问题的志愿服务项目。

在开展志愿服务过程中,碰到专业力量不足、群众参与度低、服务持续性弱的问题怎么办?台州市出台《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项目督导工作指南》,邀请各高校社会工作领域专家和实务专家等组成市、县(区)两级督导团队,优化了一批“小而美”项目。

玉环市楚门镇南浦社区志愿者陈钢,就是受益者之一。几个月前,陈钢报名成为一名社区志愿者。但参加了几次活动后,这位工作上的“老手”,明显感觉自己在志愿服务上非常“稚嫩”。“好在有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1+1’的结对帮扶与督导团队支持指导,每一个项目都有规范和标准,后来上手就快多了。”陈钢自豪地说。像陈钢这样实现“从散到专”的志愿者还有40余名,由他们组建的“银龄互助队”“青少年护航队”“邻里调解队”“环保先锋队”等22支志愿服务队伍,为楚门镇的社区治理注入鲜活力量。

志愿协同激活力

点燃社区发展“新引擎”

在临海市大洋街道大洋社区,居民老金的名气可不小——他总是拎着水壶在街头巷尾转悠,看到不合理的事还要上前说上两句。面对老金这样“找茬”的居民,社区充分挖掘其“能发现事儿、乐于说事儿、敢于管事儿”的性格,联合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通过上门访谈的方式了解老金眼里的这些“琐事”需求,并邀请他共同商讨解决对策。

如今,老金不仅是那个拎着水壶到处转悠的“管闲事者”,还是邻里议事协商的“老大哥”,不仅能为社区事务、物业管理等问题出谋划策,还经常活跃在矛盾纠纷调解的一线。

为构建和完善社区志愿服务工作体系,台州市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实践,截至目前,已有196个社区开展该项工作,策划实施“社志融合”项目达240余个,组建社区志愿服务队伍260余支,惠及群众超10万人次,不断提高台州市社区志愿服务队伍的凝聚力和参与社区治理的热情。

(本报通讯员 王艳)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