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破题 基层治理提质

——安徽省马鞍山市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探索

编者按: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党的领导是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安徽省马鞍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党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构建起“党委统筹、多方共治、智慧赋能”的基层治理新格局。马鞍山市通过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培育社区工作者队伍、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等创新实践,推动治理重心下移、服务触角延伸,为加强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有益探索。

党建引领,激活基层善治“红色引擎”

作为全国文明城市,马鞍山市始终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构建“红色引擎”驱动“善治力量”的工作格局。强化组织领导,建立市委主要领导统筹、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市委书记担任总召集人,整合市委组织部、政法委、民政等职能部门力量,依托定期会商、跟踪督导等机制,推动难点问题高效解决。同时,聚焦基层治理短板,以小区治理、网格化管理、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物业管理为抓手,持续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着力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通过细化举措、夯实基础,确保各项任务高标准推进、高质量落实,不断提升城市治理现代化水平。

把群众烦心的“小事”,作为书记关注的“大事”。

“社区食堂不仅要让老人吃好饭,更要成为老年人的精神家园!”雨山区平湖街道党工委书记计震领办了“幸福食光”项目,打造集助餐、社交、文娱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日均服务老年人200余人次。针对社区居民中老年人口多、困难群体多、特殊人群多等特点,花山区江东街道金瑞社区党委书记於晓玲领办了“红色楼栋长”项目,通过支部网格服务信息化、志愿服务温馨化、管理服务专业化,充分激发小区党员参与社区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形成了“有事找楼长,难事大家商”的治理新生态。2024年以来,马鞍山市坚持党建引领,推动市县乡村四级党组织书记领办基层治理项目1200余个,充分发挥“头雁效应”,聚焦群众的“关键小事”,构建起“群众点单、书记接单、组织评单”的民生服务闭环,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提升。

为基层减负,是发展所需,也是民心所向。

“要填的报表少了,我们走访居民的时间更多了。”雨山区孙底社区工作人员陈蕾的感慨,道出了减负的实效。针对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马鞍山市依托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深入开展“三减三提”专项行动,通过减牌子、减台账、减证明,提效能、提质量、提满意度,推动社区工作者从“事务”回归“服务”。落实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将社区公共服务事项由84项精简到57项。全面梳理社区工作事项,进一步明确社区依法协助事项职责边界,落实定期会商、吹哨报到等工作机制,推动74项行政执法等事项回归职能部门,合并重复台账14项。整合组织、民政、综治等部门网格职能,建立网格员牵头、物业服务企业经理、楼栋长、志愿者以及公安、城管等执法力量组成的网格员队伍。优化办事流程,实现群众办事“最多跑一次”,整体效率提升40%,工作重心由程序办结转向实质解决。

以乡风文明推动乡村善治。创新“党建+婚俗改革”模式,大力建设简约幸福文明婚俗。强化示范引领,严格执行党员干部婚丧事宜报备制度,1.49万名公职人员签订承诺书。发动“五老”人员和“身边好人”担任“义务红娘”,组织“不要彩礼要幸福”曲艺巡演7场,寓教于乐传播文明婚俗理念。发放文明婚俗倡议书3.2万份、宣传手册1.5万册,推送短视频、漫画等移风易俗作品200余条,实现“线上+线下”立体化传播。博望区丹阳镇百峰村红白理事会推行的“三个不超过”标准(酒不超过60元、每桌荤菜不超过8个、礼金不超过200元),成为村民自觉遵守的准则。和县在各村推广建设“百姓厨房”公益会所,组建志愿服务队为“零彩礼”“低彩礼”家庭提供免费场地布置、婚庆策划等服务。今年情人节,全市20多对“零彩礼”新人参与集体颁证活动,通过共植“同心树”、宣读誓词等环节,倡导“简约不减爱”的理念,引发年轻人广泛共鸣。

党建聚力,绘就基层共治幸福图景

近年来,马鞍山市坚持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聚焦百姓民生,努力把社会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没想到办得这么快,还送上门!有了这张残疾证,我母亲每月都可以领到补贴了。”花山区中岗社区居民李寿祥说。李寿祥母亲的情况,是“全科”社区工作者朱学莲在走访中发现的。朱学莲迅速联系残联、医疗机构的工作人员,一起上门给老人做残疾等级鉴定,仅仅一周的时间,残疾证就送到老人家手里。

2024年8月,马鞍山市创新实施“全科”社区工作者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珍珠园社区、中岗社区等20个社区纳入首批“全科”社区工作者试点。目前,该模式已在全市114个城市社区铺开,社区工作者从“坐等受理”转向“主动上门”,从守窗口转向进网格,既拉近了与居民的距离,也提升了服务效能。

春风化雨,入心见行。“以前跑三趟,现在一刻钟就完成了,真方便!”珍珠园社区居民王翠芳在“全科”社区工作者窗口一次性办结养老认证、医保缴费等事项。马鞍山市通过整合党群服务、社会救助、失业登记等多条线服务窗口为“全科”社区工作者窗口,实现“一窗受理、集成服务”,系统培养复合型社区工作者队伍,80%的社区工作者得以从固定窗口“解放”出来,下沉网格提供精准服务,实现基层治理重心下移,真正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随着新就业群体规模的日益壮大,马鞍山市积极引导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等新就业群体嵌入“微网格”,化身助力基层治理的“流动哨兵”。“破损地砖已修复,感谢丁师傅的火眼金睛!”花山区“新花红骑兵”志愿服务微信群里,骑手丁师傅随手拍下的隐患照片,30分钟内就完成了闭环处置。创新“服务积分+荣誉激励”机制,全市600余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参加志愿服务队、化身“移动网格员”,参与治安巡逻1800人次,累计上报隐患线索800余条。去年,马鞍山市聘任11名外卖骑手为“食品安全监督员”,让“城市的眼睛”守护群众的“舌尖安全”。今年3月,组建10支新就业群体志愿服务队,进一步拓展“城市的眼睛”的服务半径和内涵。和县44名快递员通过“发现问题—上传平台—部门响应”三级联动机制,解决占道经营、电梯故障等问题115件。

“以前,一些小问题要等居民反映才知道。现在,有了这么多‘城市的眼睛’,很多隐患都可以被及时发现并解决。”西苑社区党委书记张敏说。从城市的“过客”到“参与者”,新就业群体与城市之间的温暖在双向流动。截至今年9月,马鞍山市已建成“友好商圈、友好社区、友好街区”等“友好场景”102处,主城区实现“友好商圈”全覆盖,并持续推动“友好小区”建设,破解配送“最后100米”难题。从社区到商圈,从码头到公园,全市236处“暖新驿站”不仅提供饮水、充电等服务,更成为新就业群体参加学习活动、开展志愿服务的“红色阵地”。

针对群众急难愁盼,马鞍山市立足“群众需要”,积极打造“家门口”党建,推动服务“零距离”。建立以社区党组织为主导,吸纳共驻共建单位、职能部门、辖区企业等多方参加的“多方会商机制”,通过“小会议”整合大资源。今年4月,花山社区设立“说事议事厅”,以“说事”倾听民意,以“议事”汇集民智,以“干事”维护民利,有效解决小区环境整治、违建拆除、停车规范、设施完善等问题。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按照“一街道一品牌,一社区一特色,一小区一亮点”的思路,创新矛盾纠纷调处做法。在博望区丹阳镇宝义村,13名返乡青年担当“归巢解铃人”,“拉家常破心防、讲政策亮底账,说案例树榜样、做示范带好头”,成为矛盾调解主力。5年来,该村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家门口”,为村级议事协商提供了有效经验。

在基层治理中,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尤为重要。今年2月,马鞍山市启动“薪火筑梦”导师帮带工作,邀请全国人大代表“皖美支书”陈小妹、全国优秀党务工作者邢春桂等人传授经验,通过“项目攻坚、擂台比武”等方式,助力年轻社区工作者快速成长。含山县太平村探索建立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的“党建引领+”模式,打造“太平嫂”志愿服务队助力乡村振兴;花山区金瑞社区党委以“红色楼栋长”为纽带,构建起“小楼有大爱,邻里一家亲”的共建共治共享格局。在马鞍山市委社会工作部的指导下,23个党建品牌志愿服务项目脱颖而出,马鞍山市基层治理展现出蓬勃向上的新气象。

党建赋能,提升基层智治幸福指数

“上午打电话反映树木遮光,下午就派人来修剪!”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居民王阿姨,通过拨打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体验了“指尖上的治理速度”。

为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工作走深走实,马鞍山市扎实推进党建引领接诉即办工作。整合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信访平台等19个渠道,推动诉求办理与隐患排查、民生托底深度融合。截至今年9月,63.55万件诉求实现“一网通办”。创新“信访门诊”制度,各部门负责人通过开门问诊、联合会诊等形式解答群众诉求。市住建局、市场管理局等部门结合群众反映热点和联合会诊方案,制定出台《马鞍山市住宅电梯应急维修改造更新工作办法》,对110部老旧电梯进行维修更换,有效化解物业矛盾纠纷。

马鞍山市积极探索科技赋能基层治理,实现网格精细化管理。“小智来了!《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第十五条规定:房屋建筑使用者在装修过程中,不得擅自变动房屋建筑主体和承重结构。”西苑社区工作人员刘倩云用“AI政务问答”解决了邻里关于承重墙的纠纷。这正是雨山区试点“‘全科’社区工作者+智慧网络”模式的生动实践,通过接入“雨小智”AI政务问答系统,规范智能问答标准,编制对话模板,有效解决政策解释偏差、流程把握不准等问题,群众诉求回应效率提升60%以上。

在雨山区半山花园社区,工作人员熟练运用“社区微脑”平台的“一点即知、一键生成、一来就办、一呼百应”功能,实时响应居民诉求。当居民反映车辆乱停问题后,平台立即派单,网格员仅用十几分钟便到场处置完毕。同样,当涂县凌云社区依托“平安马鞍山”平台,构建起“综治中心+联动部门+网格”的上下联动信息化体系,形成了“网格发现、村居呼叫、分级响应、协同治理”的高效处置模式。社区党委书记汪卉介绍:“平台覆盖11个小区,居民通过微信群上报问题,我们能第一时间接收处理,遇到复杂问题及时上报协调,确保居民诉求件件有回应。”

“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马鞍山市通过科技赋能基层治理,推动问题快发现、快处置。目前,全市已建成300多个智慧小区、13个智慧社区,超30万居民享受到智慧社区带来的便捷。这些智慧平台不仅实现了居民诉求的“掌上办结”,更通过数据共享和流程再造,让基层治理变得更加智能高效,切实提升了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马鞍山市正以“永远在路上”的执着,持续推进基层治理改革创新。随着“书记领办”项目持续深化、社区工作者队伍日益壮大、“城市的眼睛”不断擦亮,智慧治理模式加速演进,一幅共建共治共享的治理新画卷正在江东大地徐徐展开。

编后语

安徽省马鞍山市的基层治理实践,生动展现了党建引领下“善治”与“暖心”的有机统一。通过“书记领办”项目,推动各级党组织书记直面群众关切,将“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创新“全科”社区工作者模式,促进服务下沉网格,实现从“等人上门”到“主动上门”的转变;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担任“流动哨兵”,拓展“城市眼睛”的监督半径;搭建社区“微脑”系统、AI政务问答等智慧平台,让治理响应更有速度、服务保障更有精度。

党建引领不是抽象口号,而是融入民生关切、嵌入治理末梢的实践行动。马鞍山通过制度创新、资源下沉与科技赋能,让治理更精准、服务更温暖、群众更满意,为新时代基层治理提供了有益探索。

(本报通讯员 周峰 刘文强 马小小)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