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会有为”助力田园兴旺(行业协会商会在行动)

六朝古都南京,一场充满温度的“城乡握手”正在书写乡村振兴的全新篇章。江苏省首个行业协会商会助推乡村振兴专项行动去年9月在南京启动。一年来,这场名为“宁会有为”的实践,通过“需求清单”“资源清单”“项目清单”三张清单的精准匹配,让63家行业协会商会资源与126个村(社区)需求精准对接,最终落地210个实实在在的项目,建成28个标准化农产品基地,实现产业投资4170万元,农产品直播带货销售额达1.57亿元。“政府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乡村受益”的乡村振兴实践,为推动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书写了生动的南京答卷。

“资源沉睡”到“发展共鸣”

做好资源对接,关键在于找准痛点、精准发力。

为改变以往乡村“有需求无处找”、行业协会商会“有资源无处给”的困境,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动市内各涉农部门,建立常态化需求收集机制,形成“需求清单”。全面梳理全市行业协会商会资源禀赋并精准“画像”,建立“资源清单”。在此基础上,着重考量需求可行性、行业协会商会匹配度进行双向精准匹配,完成“项目清单”。

“过去村里有需求找不到资源,行业协会商会有资源不了解需求,现在‘三张清单’彻底改变了这种局面。”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负责人介绍。

“南京稻米产业协会通过‘需求清单’了解到我们需要优质品种和技术支持,立即引入了南京农业大学的‘南粳46’稻米品种。”六合区龙袍街道赵坝村党总支负责人说,“我们的‘赵坝紫雁’大米因品质提升,价格同比上涨40%。去年‘苏韵乡情’嘉年华还单日吸引2.3万人次游客来参观乡村稻田。”

“宁会有为”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成为供需对接的“智慧中枢”。从产业升级、人才培训到民生改善,126个村(社区)“需求清单”一目了然,63家行业协会商会的“资源清单”囊括了技术、市场、专业服务等赋能方案。经过智能匹配与精心引导,最终形成的210个“项目清单”,确保行业协会商会每一分力量都用在乡村最需要的地方,实现从“大水漫灌”到“精准滴灌”的转变。

“传统农耕”到“活力田园”

产业活力是乡村振兴最直观的体现。

在“三张清单”牵引下,南京的乡村正经历着从单一农业到三产融合的深刻变革。

阳光洒在溧水区洪蓝街道张塘角村的石板路上,几幢由闲置农房改造而成的精品民宿里,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准备迎接周末的客人。南京旅游业协会精准对接“资源清单”,将30户闲置农房打造成“静谧山居”高端民宿集群。节假日期间的入住率,为村集体收入带来大幅增长。

此外,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创新开发并上线运行“南京市行业协会商会助推乡村振兴管理服务平台”小程序,搭建村(社区)“点单”、行业协会商会“接单”合作平台,塑造连接村(社区)需求、行业协会商会资源、政府指导力量的枢纽。

浦口区江浦街道后浪创业服务中心的直播基地里,“小狐园艺”的主播正在向网友展示多肉植物的养护技巧。这个由南京电子商务协会通过“项目清单”精准孵化的直播基地,已经培育出“小狐园艺”“农家班”等助农品牌。

“我们发起‘线上公益小店’和‘浦口公益小篷车市集’,累计帮助30多家家庭农场售出1700多件特色农产品,带动增收超10万元。”直播基地相关负责人介绍。

南京市委社会工作部统筹优势资源,发挥南京电子商务协会优势,利用电商平台,精准触达消费者,带动农产品销售,以“数智兴农”助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基础保障”到“温暖家园”

“宁会有为”的实践还将温暖与关怀延伸至乡村“最后一公里”。

在栖霞区八卦洲街道新闸村,南京市品牌家居商会的20家会员企业共建的“四点半课堂”成了乡村儿童的快乐驿站,志愿者陪伴、心理咨询等服务一应俱全。

据统计,专项行动累计开设假日课堂36期,捐赠物资500余套、图书2200册,惠及320余名乡村儿童。温暖从课堂延伸至田野:南京市晋江商会定期采购帮扶农产品、南京旅游业协会投入资金助力乡村基础建设、南京市菜篮子工程促进会改造农贸市场创造就业……

与此同时,行业协会商会还在助力基层治理中不断探索。在高淳区砖墙镇,周老汉的宅基地继承难题,在“法治轻骑兵”的方言讲解下迎刃而解。“多亏了他们,我才明白该怎么办。”周老汉感慨道。南京市律师协会组建的12支“法治轻骑兵”,以方言讲解法律、调解纠纷,依托“南京‘18’法律咨询广场”平台,协会进一步整合全市577家律所、1万余名律师,精准对接8个村(社区),聚焦婚姻家事、土地权属等基层治理关键领域,全年提供法律援助150余人次,构建覆盖全市的公益法律服务治理网络,将行业专业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实效,为完善基层治理体系提供有力支撑。

(本报通讯员 陈学海 孙冉)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