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引领,筑牢新就业群体民生保障体系(理论视界)

刘亚楠

中央社会工作会议提出,要把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作为重中之重,加强统筹协调,坚持分类指导,突出抓好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推进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促进新兴领域健康发展。加强新兴领域党的建设,不仅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更是引领和赋能新兴领域各类群体民生改善、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政治保障。

当前,以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为代表的新兴领域蓬勃发展,是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然而,伴随新兴领域的持续壮大,建立于传统业态之上的民生服务供给模式难以适应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工作灵活的特征,新就业群体面临的社会保障覆盖不全、权益维护渠道不畅、社会归属感不强等问题日益凸显。做好新兴领域党建工作,要紧扣“公平、均衡、普惠、可及”的政策导向,在强化统筹协调、织密组织体系、积极回应需求、推动社会协同等层面发力,构建起与新兴领域特点相匹配的民生保障体系。

强化统筹协调,凝聚民生保障合力。新业态的复杂性与治理主体的多元性,是新兴领域民生保障工作面临的难点。平台经济打破了传统的地域与行业界限,政策衔接出现断点、服务资源陷入孤岛,导致新就业群体的权益保障与公共服务的有效供给对接不畅。破解这一问题的关键在于充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这意味着必须主动构建跨部门、跨层级的协同治理架构。当前,各地在新兴领域逐步构建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统筹协调、社会工作部门指导推动、行业管理部门各负其责、乡镇(街道、园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将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以及网信、人社、市场监管等职能部门和新兴的平台企业一并纳入统一协调框架,旨在推动权责明晰、数据共享与标准统一,并在组织共建、治理共担、服务共促、资源共享等方面形成合力。建立统筹协调机制,党组织能够通过制度化的协同网络,将各方力量凝聚成改善民生的强大合力。

织密组织体系,夯实为民服务根基。新就业群体中的一些党员长期处于组织联系缺失状态,无法正常参加组织生活,缺乏有效的诉求表达渠道,并且难以获取稳定的公共服务。破解此困境的关键在于抓好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部分地区探索构建“行业党委+平台企业党组织+流动党员党支部”的组织架构,旨在通过创新组织设置方式与活动形式,提升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质效。具体而言,针对快递员群体中党员组织松散问题,一些地方的物流园区党委在分拨中心建立党支部,将流动党员有效纳入组织管理;为提升外卖骑手归属感,社区党组织在配送站点设立“红色会客厅”,提供组织关系转接、政策咨询等“一站式”服务。这种党组织设置创新的深层意义在于,通过将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纳入组织管理,使“原子化”的个体融入社会联结网络,在新的生产条件下重建社会联结、提升劳动者组织化程度,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聚焦急难愁盼,实现精准有效供给。新就业群体的民生需求呈现高度异质化和快速演变的特征。传统普惠式公共服务供给与新就业群体的职业风险、社会保障、权益维护等具体诉求之间,存在着显著的结构性错位。要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尽快推动服务模式从“供给主导型”向“需求响应型”转变。目前,有些地方探索建立“党组织—网格员—党员中心户”的三级需求收集网络,将党员责任区、“民情日记”等传统工作方法与大数据监测数字技术相结合,构建起全天候、立体化的需求感知体系。在这一过程中,党组织不仅是民生需求的敏锐发现者,更是整合资源、组织服务的领导力量,是服务最终得以有效落实的坚强保证。例如,针对网约车司机职业风险保障需求,一些地方的行业党委推动平台企业与保险公司开发“按单参保”的新型保险产品;为满足新就业群体职业转型需要,社区党组织联合相关培训机构开展技能提升计划。这些创新实践充分体现了党的群众路线在新兴领域的创造性应用,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转化为具体而精准的服务机制。

推动社会协同,构建多方治理格局。新兴领域治理边界模糊与治理任务复杂的特性,决定了必须坚持党建引领多方共治的治理共同体。面对资源分散、社会参与不足等短板,各地探索通过搭建议事会等平台,汇聚平台企业、社会组织等力量聚焦服务与保障。例如,由街道或社区党组织牵头,整合辖区内企业、商户、法律服务机构等资源,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暖心驿站”服务网络,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休憩充电、饮水热饭等基础服务,并延伸出职业安全培训、法律援助、心理关怀等专业化支持,精准回应新就业群体的民生关切。这些举措不仅解决了他们的急难愁盼,更传递了城市温度。党建引领下的社会力量协同,其价值在于党组织发挥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为多方主体提供坚实的信任基础与制度保障。坚持“管行业也要管党建”要求,落实平台企业责任和属地责任;当公共服务出现缺口时,社区党组织引入社会工作服务机构进行补位,使治理真正成为各方参与的自觉行动,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实践路径。

可以预见,为适应未来技术迭代与业态加速变迁,新兴领域高质量发展过程中,还将应对更多元、更复杂的挑战。要破解这一课题,关键在于以党建为引领,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治理效能与发展胜势,并在更深层次凝聚合力、在更广范围整合资源,确保在回应时代之问、人民之需的实践中,最终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作者系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