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村规民约 激活治理动能(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红白喜事不攀比,彩礼少要点,酒席减几桌,省下的钱盖新房,日子越过越红火……”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城口镇恩村,“老年文艺队”把村规民约编成朗朗上口的快板《新风赞》进行表演,吸引了众多村民围观。

这正是韶关市委社会工作部以村规民约小切口助力乡村治理的生动缩影。通过系统谋划、创新实践,韶关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凝聚民意、三治融合、守正创新”的乡村治理之路,让村规民约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激发乡村治理新动能。

突出党建引领

让村规民约“树得正”

韶关市坚持把党的领导贯穿村规民约制定、实施全过程,确保方向不偏、内容务实。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各村党支部牵头成立村规民约修订小组,推行“党支部+村民理事会”模式,由村党支部牵头,广泛征求党员群众意见,确保村规民约紧贴实际、回应群众关切。党员干部带头遵守村规民约,在移风易俗、环境整治、矛盾纠纷调解中当先锋、作表率,以“关键少数”带动“绝大多数”。

武江区重阳镇水口村党支部书记张纯艳针对村民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问题,组织党员深入开展“移风易俗大讨论”,并将“喜事新办、丧事从俭”等要求按程序写入村规民约。在村民老莫父亲治丧期间,张纯艳带头落实监管责任,主动上门开展村规民约宣讲。经劝导,老莫将原定70余桌酒席压缩至20桌。

突出凝聚民意

让村规民约“行得通”

韶关市将人民至上的理念贯穿村规民约建设全过程。聚焦群众身边的急难愁盼问题,坚持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努力为群众办实事、解难事,注重激发村民内生动力,让村规民约从“外在约束”转变为“内在自觉”,真正实现“要我执行”到“我要执行”的转变。

在榕树下,仁化县董塘镇新莲村村干部和村民们围坐在一起,针对家禽散养带来的环境困扰,用接地气的方式展开讨论,开展15场“板凳议事会”,逐步达成共识,一致表决通过村规民约中“家禽圈养”条款:由村集体出资修建集中养殖区,村民以户为单位认领饲养位,违规散养者需参与3天公共卫生服务。

村规民约实施后,村干部带头执行,让纸上条文转化为具体行动。此外,村民还自发成立监督小组轮流巡查,衍生“家禽粪便沤肥换积分”创新做法,使村规民约“行得通”。“现在村里搞卫生,我们积极参与其中,把积分换成礼品,大家都很高兴。”董塘镇新莲村村民林水玉说。

突出“三治融合”

让村规民约“治得严”

“以前房前屋后杂物乱堆,村道两侧杂草丛生,自从把人居环境整治作为村规民约修订的重点后,现在我们村道路两边种植了黄皮果树等绿化树木,对道路进行了‘白改黑’升级,新建上蓝公交车站、垃圾站等生活配套,真是大变样。”说起村里的变化,翁源县官渡镇镇仔村上蓝村小组村民蓝福东满脸自豪。

韶关市将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深度嵌入村规民约,通过夯实自治基础、强化法治保障、发挥德治引领,着力破解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难点问题,与“百千万工程”同频共振,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三治融合’实现了制度刚性约束与柔性引导的平衡,刚柔并济的村规民约,既守住了法治底线,又留住了乡土温情,为乡村治理提供了有益借鉴。”翁源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工作人员说。

突出守正创新

让村规民约“用得活”

韶关市以守正创新的姿态推动村规民约与时俱进,将村规民约提炼成“三字经”、顺口溜或民歌民谣等版本,采取入户走访、彩绘上墙、编排采茶戏、拍摄短视频等形式开展宣传,让群众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

在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村规民约不再只是挂在墙上的文字。村里十多位热心文艺的老人自发组成“老年文艺队”,他们排演了采茶戏《婚事新办》,用客家话讲述一对新人拒绝高价彩礼,用省下的钱创业的故事。最受欢迎的是山歌《丧事简办好》,歌词直白却打动人心:“鞭炮少放一挂,纸钱少烧一沓,心意到了最珍贵,孝心不在排场大。”

这些带着泥土气息的文艺节目走进村广场和红白事现场,村民们在喜闻乐见的形式中记住了村规民约,潜移默化中接受了新观念,形成“婚事新办、丧事简办、余事不办”的文明乡风。“以前觉得村规民约是管我们的,现在才明白它是帮我们的——省了钱,省了心,还更体面。”仁化县城口镇恩村村民刘大爷感叹道。

(本报通讯员 张文庆)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