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兰山下“红马甲”浇灌“同心果”(微光成炬)

“大家随便坐,今天咱们就唠唠家常,聊聊身边那些暖心的团结事儿。”近日,在宁夏回族自治区石嘴山市惠农区园艺镇静安社区的民族团结长廊里,几张小板凳围出温情圈,居民们聚在一起,一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题的“板凳课堂”正在开讲。志愿者手持社区活动剪影:“看!这是前阵子我清理楼道时拍的,邻居小齐、社区志愿者主动搭手,帮助39号楼张奶奶搬运旧家具。其实民族团结不用干惊天动地的大事,就藏在这些日常的搭把手、帮个忙里,互动多了,心自然就贴得更近了。”

这温馨的一幕,是石嘴山市以志愿服务为载体,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动缩影。近年来,石嘴山市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围绕构建互嵌式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深耕“石志不渝 聚爱成山”志愿服务品牌,将“民族团结一家亲”的种子播撒到每个角落,让民族团结之花在贺兰山下持续绽放。

邻里“微服务”

织密民生“连心网”

“孩子们天天来,比亲人还亲!”提起社区的小志愿者,73岁的张奶奶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在平罗县明珠社区,独居老人与留守儿童曾是社区工作者的牵挂。为此,社区“童叟梧栖”志愿服务队主动破题,动员20名青少年志愿者与14户65岁以上独居老人结对,围绕民族团结主线搭起“连心桥”。

每日上门探访、排查居家安全隐患,周末帮忙照料生活、组织“童叟梧栖”交流会,开展生活技能大比拼、老小故事会……一次次暖心互动,渐渐消除了独居老人的孤寂,也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家的温暖。“童叟梧栖少数民族聚居城乡接合社区老少互助发展志愿项目”斩获第七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全国赛金奖,成为社区民族团结的“金字招牌”。

田野“实帮扶”

共绘增收“致富图”

“多亏‘星火’志愿者,咱祥河村的蜜瓜被销往全国各地!”说起村里的变化,大武口区星海镇祥河村的农户们满是感激。祥河村作为搬迁村,曾一度面临着“73%的农产品依赖传统批发,销量难突破”的困境,优质农货“藏在深闺人未识”成为村民们的心头愁。

了解到这一情况后,石嘴山工贸职业技术学院“星火”志愿服务队迅速行动,聚焦农村电商发展短板,整合电子商务、计算机网络技术、数字媒体艺术设计3个专业的师生资源,为村民量身定制差异化直播方案。“志愿者把村民们聚在一起教电子商务的相关知识,大家一起干活、一起赚钱,心往一处想,日子才能越过越红火,这才是真团结。”祥河村党支部书记杨小龙的话道出了村民们的心中所想。

项目负责人陈国萍介绍,“星火”志愿服务队创新构建“直播助销+技能共学+品牌共建”模式,每月定期开展直播,学生志愿者与农户搭档出镜,用接地气的方言讲解农产品优势,同时建立“一对一”帮扶机制,全程指导村民掌握直播技能。自该模式启动以来,累计开展直播活动30余场,培训农户320余人次,培育12名农民主播,带动祥河村及周边村庄电商普及率大幅度上升,线上销量增长28%,20余名村民实现“家门口”就业。如今,昔日的“移民村”,成为远近闻名的“电商增收村”。

文化“共参与”

唱响同心“团结曲”

每周六上午,大武口区东胜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里总会传来阵阵清脆悦耳的童声,或演唱陕北民歌,或高歌经典红歌——这是“红石榴”童声合唱团的孩子们在志愿者的带领下进行排练。“孩子们正在积极准备节日演出。”社区党委书记王蓉表示,“‘童心向党·石榴同声’项目以音乐为桥梁,不仅提升了孩子们的艺术素养,更在歌声中传承红色基因、增进民族情感和文化认同,增强了社区凝聚力。”

为了让文化成为民族团结的“纽带”,东胜社区创新推出“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统筹+专业志愿者民歌教学+社区志愿者辅助参与”的教学模式,邀请8名音乐教师与民歌爱好者开展义务授课。通过系统的乐理教学、合唱技巧训练和互动实践,不仅满足了社区居民的美育需求,更营造了“以歌育人、以文化人”的和谐社区生态。

从社区里的问候帮扶,到田野间的携手增收,再到文化中的共乐互鉴,如今在石嘴山市,志愿服务已成为各族群众交往交融的重要阵地。12.8万名志愿者用点滴行动,将这份志愿温情,汇聚成为助推石嘴山市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的磅礴力量。

(本报通讯员 乔敏)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