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织、情感、价值多方发力,实现“奔跑的治理”(学思践悟)

张凯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当前,以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为代表的新就业群体,正成为推动城市发展、服务社会民生的重要力量。面对这一数量多、流动性强、组织难度大的群体,江苏省常州市天宁区强化党建引领,组织、情感、价值多方发力,探索出一条“奔跑的治理”的实践路径,实现新就业群体与基层治理的双向奔赴。

以“组织重塑”聚力

在有效覆盖中凝聚多方共识

要将“满天星”聚作“一团火”,组织覆盖是第一步。要持续推进党组织的组织形式、活动形式、管理方式创新,实现新兴领域党的组织和工作有形有效覆盖。把党旗树起来。综合考量新就业群体党员和站点分布情况,灵活采取建立党组织和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等方式,实现外卖配送站点、网约车站点等领域党组织应建尽建。把机制建起来。搭建“区—镇(街)—村(社区)—社会资源”等四方联动机制,搭建宁“友”先锋、乐业、勤径、守护、安享等五大服务体系,引导更多资源、服务、管理等要素下沉站点、融入阵地。把角色转过来。依托完备的管理保障、福利奖励、接单响应等机制,鼓励新就业群体主动认领社区服务岗位和基层治理项目。当服务赢得信任、认同成为共识,党组织就成为新就业群体温暖的“港湾”,这正是将“最活跃地带”打造成“最坚强阵地”的题中应有之义。​

以“情感认同”破冰

在服务前置中夯实治理根基

有效的治理始于温暖的共情。新就业群体常年穿行在路上、工作在“云”端,四季无休、三餐不定,需要以精准服务传递城市温度,激发其“此心安处是吾乡”的情感认同。公共服务“畅享”。创新组织“带着爸妈游常州”活动,开设“寒暑假爱心托管班”,联合运营商推出“流量不限量”套餐,鼓励本地餐饮企业提供优惠套餐,每年开展安全应急常识讲座、社保医保政策宣讲等活动40余场。个性服务“优享”。深化友好小区、友好商圈、友好街区、友好楼宇等友好场景建设,布设246个标识统一的红色驿站,绘制专属骑行地图,标配“6+X”服务设施,打造“冷可取暖、热可纳凉、渴可喝水、累可歇脚、伤可用药”的暖“新”服务矩阵。定制服务“专享”。创办“专属学堂”“青年夜校”,成立全市首个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护站,设立专项关爱基金,提供技能提升、法律援助、急难救助等一站式保障。靠前一步的细致服务,直击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中的痛点难点,为他们提供触手可及的“稳稳幸福”,让“城市奔跑者”找到“温暖的家”。

以“价值实现”赋能

在双向奔赴中彰显治理效能

真正的融入在于价值的实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服务”,价值共鸣是落脚点。通过为新就业群体搭建实现个人价值的广阔舞台,让他们感受到被需要、被认可、被尊重,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成为“群众服务员”。实施“宁新聚力·红色引擎”行动,引导更多新就业群体开展“顺手公益”“就近志愿”,开展文明劝导、反诈宣传、爱心寄递、爱心接送等服务活动2000余次。鼓励新就业群体在工作之余常态化开展“上门瞧一瞧”独居老人、留守儿童和残疾人等服务,用“奔跑的心”传递“社会的爱”。成为“安全吹哨人”。组建“流动网格员”队伍16支,百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化身“平安守护员”,常态化参与隐患“随手拍”、违章“实时报”,推动解决飞线充电、楼道杂物堆积、交通违停等问题1700余个,用“铁脚板”跑出“平安路”。成为“社情参议员”。建立“流动小板凳”议事协商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小区安全隐患整改、邻里纠纷调处等事项,不仅减轻社区工作者的压力、提高社区治理效能,也加强新就业群体和居民之间的沟通联系。由情感认同驱动的行动自觉,形成“党组织服务群众、群众反哺社会”的良性循环。

(作者系中共常州市天宁区委书记)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