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体系”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工作实践)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聚焦“组织强、人才优、空间足、资源多、治理实”五大方面,构建形成“有坚强堡垒、有精干队伍、有活力载体、有硬核支撑、有高效机制”的社区治理“五有共同体”,实现城市社区治理水平提档跃升。

聚焦组织建设,形成“有坚强堡垒”的组织体系。鄞州区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一体建强“党建链”与“治理链”,构建权责明晰、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基层组织体系,形成联系服务群众的坚强矩阵。明楼街道和丰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建立各类组织186个、阵地43个,形成“党员示范引领、社会力量助力、居民主动参与”的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格局。全面深化党建引领“居业物”三方协调机制,规范居民委员会建设,强化业委会履职。白鹤街道丹顶鹤社区坚持“民有所想、我有所应”的理念,探索“机制促治、组织自治、邻里共治、多方善治”治理路径,全面提升社区治理效能。

聚焦人才选育,形成“有精干队伍”的人力支撑。鄞州区深化社区工作者分级分类培训机制,构建“选育管练用”五维体系,通过开展技能比武、导师带徒等赋能成长活动,全面提升社区工作者政治素质、履职能力、服务群众能力。福明街道和邱隘镇创新“双城社工学员”跨区域联培机制,构建区域社区工作者共生生态;首南街道格兰春天社区通过建立“容错清单”营造包容性成长环境,助力社区工作者从“怕出错”到“敢创新”。强化社区“头雁”示范引领作用,提升社区治理能力,制定社区工作者(网格员)日常走访工作标准,有效落实“原则上每天安排50%以上的社区工作者下沉网格连心走访,每名社区工作者50%以上的工作时间用于走访服务群众”,努力实现“矛盾前端化解、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聚焦空间盘活,形成“有活力载体”的服务阵地。鄞州区坚持办公场所“最小化”、服务功能“最大化”,以党群服务中心为主阵地,以居民需求为切入点,引导社区便民利民服务集聚发展,建设15分钟社区幸福圈。深挖社区闲置空间,探索“筹建管用”四步法,打造“共享楼道、共享花园、共享空间”等众筹微治新模式,全区共有66个社区、86个小区的277处闲置空间完成“微改造”。中河街道城兴社区通过“五众闭环”机制和“三步恳谈法”,居民众筹额超370万元,完成13个楼道“微更新”;首南街道雍城社区通过“众治焕新”模式,众筹86万元,完成7个架空层改造,覆盖面积约1000平方米,5000余人受益。

聚焦资源融合,形成“有硬核支撑”的保障体系。鄞州区充分发挥区现代社区建设联席会议机制作用,推动现代社区和未来社区建设资源整合。深化社区分级分类治理,建立全区社区分类治理“一本账”,梳理形成治理难题3051项;深挖社区资源5712项,精准开出治理“处方”3979个;成功孵化自治项目596项、共富项目179项及其他特色服务项目622项。深化党建引领多方共治,广泛吸纳辖区单位、商企、社区能人等参与社区治理;广泛引导在职党员、新就业群体等到社区报到、进网入格,主动参与群防群治和志愿服务。潘火街道香园社区以“了不起的邻居”治理品牌为切入点,形成“以邻聚邻、以团带团、以社促社”的“邻团社”治理模式;下应街道海创社区深挖外部资源,强化部门联动,与36家企事业单位开展联建,建立资源、需求、项目“三张清单”,精准匹配资源与需求。

聚焦治理效能,形成“有高效机制”的运转模式。鄞州区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居民自治作用,建强居民说事、小区自治服务站、邻里议事厅等协商平台,形成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的协商格局。潘火街道金桥花园社区推出“红桥悦民会”议事协商品牌,推出“366”议事细则及“91530”议事机制,通过“微网格—网格—社区”三级议事体系,居民代表参与议事协商比例达到90%以上。做大做强社区发展基金,撬动社会资金投向社区服务。全区建立社区专项基金85个,其中镇街级22个、社区级63个,共募集资金2083.54万元,下拨扶持资金1102.7万元,涉及110余个项目,有效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

(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