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可感可及,工作生活更“安逸”

——贵州省持续加强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工作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社会群体正在细化分化,对这些年出现的快递小哥、网约车司机、电商从业人员等,在管理服务上要跟上,填补好这个空白。要既有管理,又有服务。”贵州省坚持需求导向,聚焦新就业群体痛点难点问题,整合多方资源力量,推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实做细关爱服务工作,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让司机停个放心车、吃口热饭菜、洗个热水澡、睡个安稳觉”“让外卖员有个歇脚充电的地方”“让诉求办理更加及时”……贵州省高度重视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工作,为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急难愁盼问题,省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发挥统筹协调作用,研究制定友好场景建设措施,联合相关行业部门实施“一揽子”关爱服务,做深做细做实服务阵地建设、诉求办理、合法权益维护等各项工作,全力构建“环境友好、服务友好、协商友好、融入友好、治理友好”场景,切实把服务管理做到新就业群体心坎上。

筑牢服务阵地“暖心巢”

让新就业群体有“家”可依

在贵州,一个个暖“新”驿站织成了服务网,让新就业群体有了“避风港”。

贵州省积极整合街道社区(园区)党群服务中心、高速公路服务区、工会驿站、“青年之家”、商场和商务楼宇临时休息点等资源,通过新建、改建、租赁、盘活闲置空间等方式,推动建设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

“招商花园商圈的外卖比较多,这个驿站可以喝水、充电、歇脚,停车也方便,对我们来说很实用。”谈到暖“新”驿站,外卖骑手谢松竖起大拇指。

为打造广覆盖、多层次、实用化的服务体系,省委社会工作部按照有统一标识、有专人维护、有学习场所、有休息区域、有充电设施的“五有”标准,积极推进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建设。去年以来,投入60万元支持30个新就业群体服务阵地建设,推动省交通运输厅建成功能完善的“司机之家”265个,一体化协同推动“党员之家”“青年之家”“妇女之家”建设,不断织密新就业群体综合服务网络。

贵阳市出台友好场景建设工作指引,建设友好场景456个;遵义市积极打造“红城驿站”等270个暖“新”驿站,探索依托1个驿站,提供法律维权等多项服务的“1+N”服务模式;六盘水市推动376个户外劳动者驿站面向新就业群体开放;毕节市打造480个暖“新”驿站,建设“友好+”系列场景156个;黔南州积极构建关爱新就业群体服务矩阵,建成“的士驿站”等服务阵地164个;黔西南州整合多方资源分类建成(改造)暖“新”驿站92个;铜仁市碧江区将全区暖“新”资源整合嵌入线上百度电子地图,输入暖“新”关键字,即可显示周边服务站点信息,切实把服务触角延伸到新就业群体最需要的地方。

为让配送“最后一公里”更畅通,贵州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相关部门指导平台企业、物业服务企业积极打造“友好社区”。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督促物业服务企业建立“友好小区”6606个,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进入住宅小区,完成“最后一百米”的配送服务提供便利。

此外,各地通过优化门禁管理、提供精准导航等方式,积极回应新就业群体需求。“碰一下,就开门。”贵阳市观山湖区世纪城街道龙泽苑社区开通了“骑手验证通道”,方便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快速通行。毕节市积极打造“友好小区”,采取绘制暖“新”导航图、划定“骑手停车位”等举措,有效解决“进门难、找路难”问题。

锚定需求优化服务链

让新就业群体安心又舒心

新就业群体需求在哪里,服务就跟进到哪里。贵州省委社会工作部聚焦新就业群体关心关注的就学、职业成长、就医等问题,积极联动组织、交通运输、人社、住建、卫健、教育、工会等单位研究解决措施,延伸服务链条,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后顾之忧。

在政策支持上,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住建、市场监管、邮政等部门细化5方面45条措施,广泛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做好新就业群体关爱凝聚工作。黔南州制定出台关心关爱新就业群体十条措施,聚焦“爱新培训”“爱新助学”“爱新安居”“爱新助业”“爱新健康”等细化关爱措施,着力解决新就业群体的急难愁盼问题。

在就业帮扶上,省总工会举办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专场招聘、浙黔跨省就业直播专场招聘会等,提供就业岗位3700余个。安顺市西秀区推动成立“暖新驾校”精准匹配新就业群体职业需求与时间特点,开设练车“错峰班”“周末班”,并增设“新就业群体专属课程”。毕节市纳雍县建设公共实训基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网络营销、工业机器人维修、无人机驾驶等技能培训。

在就医服务上,省委社会工作部加强与省总工会等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的协调联动,筹集1100余万元开展移动体检等暖心服务,为5000余名新兴领域劳动者提供免费体检。安顺市西秀区依托贵医安顺医院打造“暖新医院”,针对新就业群体工作节奏快、时间碎片化的特点,开设新就业群体专属就诊通道,推行优先挂号、优先检查、优先治疗、免费急救等“三优一免”便捷服务。铜仁市碧江区人民医院挂牌“小哥友好医院”,推出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免费“专属体检套餐”和健康证办理绿色通道。

在住房保障上,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盘活闲置存量房屋打造“小哥公寓”。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积极发展公共租赁住房和保障性租赁住房,解决包括新就业群体在内的新市民、青年人住房问题。黔西南州兴义市利用保障性住房建成20套“小哥公寓”,可解决60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住房问题。

“谢谢你们帮我们追回了运费,家里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跑车更安心了。”货车司机张师傅代表3名被拖欠运费的货车司机对铜仁市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路货运行业党委回访的工作人员表示感谢。今年7月9日,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路货运行业党委接到张师傅等3名司机反映,维修沙子坡镇凉水村至红星村公路的施工单位拖欠11万元的运输费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不小的压力。接到诉求反映后,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道路货运行业党委立即组织人员核实,并组织货车司机与施工单位协商,7月24日督促施工单位将拖欠的11万元运输费用全额支付到位。

据了解,省委社会工作部积极推广“1+N”党员联系新就业群体等做法,在全省推广“新就业群体—党员—党支部—行业党委”诉求收集办理直通机制。省交通运输厅收到运费拖欠等诉求3997件、办结3952件,办结率达98.87%。省邮政管理局建立快递员群体诉求闭环管理工作机制,明确诉求反映渠道、受理范围、信息登记、诉求办理、结果反馈、回访评估等内容,形成诉求管理工作流程图、诉求登记办理台账,有效解决快递员诉求。毕节市通过“群体点单、组织接单、行业办单、工委统单”的“四单”模式,帮助解决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1300余个。六盘水市实施“三呼三应”工作举措,针对新就业群体住房保障、子女就学等问题,建立“两新”工委成员单位办实事制度,已办实事91件。黔南州惠水县搭建线上线下新就业群体诉求收集平台,以分类派单、全程督单、落实晒单等方式,推动解决新就业群体困难诉求。

凝聚多方联动“保护网”

让新就业群体权益有保障

“只有多方联动维护好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才能让关心关爱更加可感可知、可触可达。”省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省委“两新”工委书记吴静表示。

为维护新就业群体的合法权益,省委社会工作部会同组织、公安、网信、司法、交通运输等20个部门建立沟通协商机制,整合资源力量,共同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同时,积极推动行业管理部门、群团组织、行业协会商会、企业党组织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推动规范用工管理,解决他们的急难愁盼问题。

省委社会工作部推动市场监管、交通运输等部门,督促平台企业规范平台算法,降低平台抽佣上限,实施从业预警提示等,积极保障司机合法权益。此外,还推动法院、检察院、人社、工会等单位共同做好劳动法律监督“一函两书”工作。

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等5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水平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明确11项工作任务,联动做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维护工作。

省交通运输厅开展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群体劳动权益保障专项行动,试点探索货车司机、网约车司机群体纳入职业认证体系等社会保障政策,累计投入2062万余元实现全省高速公路服务区“黔程无忧”公众责任险全覆盖。

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召开网络外卖餐饮平台行政指导会,引导21家外卖餐饮平台完善用工管理制度,自觉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

省总工会制定《关于实施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维权服务“十个一批项目”的通知》,下拨1033.1万元资金用于各级工会开展维权服务活动;在全省开展“一站式”劳动纠纷化解基层服务站试点工作,打造了10个集争议调解、法律咨询、法律援助、心理疏导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

各地积极探索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的有效举措。贵阳市设立14个劳动争议调解工作站,探索将网约车司机纳入人社职业认证体系。六盘水市优化新就业群体权益保障20项举措,推广集体合同签订做法,并试点推进网约车司机缴存公积金政策。黔西南州通过党建搭台、新就业群体“点餐”、部门“配餐”,社会工作、司法、人社、工会等相关单位积极联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劳动争议调解、法律援助等服务,并为5000名新就业形态劳动者赠送意外伤害互助保险。毕节市金沙县挂牌“暖新律所”,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援助服务。遵义市红花岗区组建22支调解队伍,汇川区健全劳动保障权益协调机制,通过建立诉源治理工作室等措施,积极维护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

激活基层治理“新动能”

让新就业群体收获归属感

“书记,我刚才送外卖的时候看到有个电梯坏了。”在贵阳市南明区兰花都街道秀园社区,有一支“前哨小哥”志愿服务队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利用走街串巷的职业优势,通过“随手拍”“随手拾”等方式,及时向社区“吹哨”,助力社区治理。

这是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省委社会工作部积极引导支持各地动员新就业群体兼任楼长、单元长或开展志愿服务,担任行风评议员、安全信息员、社区网格员、政策宣传员等,推动新就业群体有序参与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基层治理工作。

贵阳市引导快递员参与力所能及闪帮、不良现象闪拍、公益宣传闪宣、乱贴乱画闪除、紧急情况闪报等“五闪”活动,助力基层治理。毕节市引导273名新就业群体党员到社区报到参与服务,示范带动870名新就业群体担任“文明宣传员”“民情前哨员”,在基层治理中发挥积极作用。黔东南州积极打造“四随行动”“骑治行动”等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平台,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城市共建共治。铜仁市聘请网约配送员兼任食品安全义务监督员,充分发挥他们“问题前哨”“移动探头”作用,并推出积分激励机制,网约配送员通过积分兑换骑行装备或电动车维修券、生活用品等,有效激发了他们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

贵州省还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省交通运输厅鼓励引导党员司机组建乡村振兴“销售员”、安全隐患“排查员”等35支志愿服务队伍,已有1000余名党员网约车司机到社区报到服务,开展“爱心送考”等志愿服务活动300余场次。黔东南州榕江县发挥网络主播群体优势,通过直播带货助力“黔货出山”,今年销售农特产品1.26亿元;党员网络主播吴昌瑞发布乡村振兴、“村超”赛事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短视频900余条,全网播放量超3.7亿次,有效推动小丹江苗寨旅游发展。

贵州省还强化激励引导,结合春节、“七一”、国庆等节日,走访慰问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积极选树先进典型,2024年以来5名货车司机荣获全国“最美货车司机”;今年1名货车司机荣获“全国劳动模范”;今年全省500名省劳模中,新兴领域劳动者有153名,有效激发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获得感、荣誉感。

在贵州,随着友好场景建设的深入推进,“一站式”服务阵地越来越多,服务供给越来越精细,服务保障越来越到位,新就业群体进门更省心、服务更舒心、保障更安心、收获更顺心,安全、文明、和谐的工作生活环境逐渐形成。

编后语

新就业群体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做好他们的服务管理工作考验着城市治理智慧。贵州省聚焦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整合各方资源,创新服务方式,实现新就业群体说话有人听、愁事有人办。

贵州省牢牢抓住需求导向这一锚点,构建起“阵地+服务+保障+参与”的全链条关怀模式。以暖“新”驿站为代表的阵地建设,通过整合多方资源、统一“五有”标准,既避免了资源浪费,又实现了服务网络的广覆盖,真正做到“需求在哪里,服务就在哪里”。

在权益保障与诉求响应上,贵州省采取的诉求收集办理直通机制、“四单”模式等,打破了部门壁垒,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打造的“暖新律所”“小哥公寓”“小哥友好医院”等友好场景,让新就业群体的诉求有回应、权益有保障,切实缓解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服务做进去、作用带出来。贵州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用自己的行动为城市发展添砖加瓦,既让基层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活力,也提升了新就业群体的归属感与荣誉感。

(本版内容由贵州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