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的街头巷尾,一支身着绿色马甲的“妈妈团”志愿服务队格外亮眼。她们以慈母般的关怀,为奔波忙碌的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送去温暖。这支由社区中老年热心妇女组成的志愿服务队,是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立足新就业群体需求,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中培育的特色志愿服务力量,成为城市里照亮劳动者的“温情灯塔”。
精准画像
为让志愿服务精准对接需求,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面向南宁市新就业群体开展调研,勾勒出清晰的群体画像:从业者中男性占比92%,超70%为农村户籍且半数以上来自南宁市以外的其他地区,85后、90后青壮年占比达86%。这些数据为南宁市针对性地组建志愿服务队伍提供了坚实依据。
在南宁市青秀区津头街道南湖小区社区、西乡塘区北湖街道明秀南社区等社区的支持下,广西汉达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优先招募有时间、有热情、善沟通、乐奉献的中老年女性,37名平均年龄66岁的“热心妈妈”组成“妈妈团”志愿服务队,开启了对新就业群体的温情守护。
针对外卖骑手吃饭难、歇脚难、充电难等问题,“妈妈团”志愿者主动化身“邕新驿站”“工会驿站”等服务点的宣传员,反复叮嘱奔波的劳动者多注意休息:“工人文化宫工会驿站24小时开放,能歇脚、有热水、备着药,累了就去坐坐。”骑手们常笑着说:“阿姨们比亲妈还操心,总催着我们歇一歇。”这份天然的亲和力与“母性关怀”,精准填补了异地青年劳动者的家庭情感需求。
“小陈,中秋节回家吗?路上一定慢点开,到地方记得报平安。”白阿姨握着外卖骑手小陈的手嘱咐着,这样的温馨场景在各个服务驿站时常上演。一名骑手动容地说:“满头银发的阿姨问我过节回不回家,那语气让我一下想起了老家的妈妈。”一句句问候、一次次倾听,“妈妈团”用情感互动消解了新就业群体的孤独感。
专业赋能
为确保志愿服务精准高效,“妈妈团”志愿者上岗前接受了专业培训。培训内容涵盖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特性、常见职业风险、情绪压力特点,以及沟通技巧、情绪疏导等实用技能。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通过情景模拟、案例分析、角色扮演等方式,帮助“妈妈团”的志愿者掌握如何建立信任、疏导情绪、回应需求的方法。“以前只知道外卖骑手辛苦,听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讲超时压力、差评焦虑等内容,才真正懂了他们的难处。”一名参与培训的“妈妈”感慨道。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的赋能,让“妈妈团”不仅是情感支持的给予者,更成为社区关怀的“连接桥”。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定期组织培训与服务总结,协助“妈妈团”志愿者梳理志愿服务中遇到的问题,形成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的融合发展模式,让温情服务既有温度更有精度。
双向奔赴
在日常关怀中,“妈妈团”的志愿者巧妙地将基层治理融入“唠家常”,引导外卖骑手加入“暖邕骑手社群”,协助填写需求问卷,动员他们参与“随手拍 即时报”等基层治理活动。
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与“妈妈团”志愿者精准把握外卖骑手等新就业群体的碎片化时间,推动其从“被动接受服务”转向“主动参与治理”。“以后送餐时我多留意,看到社区安全隐患及时上报。”一名外卖骑手说道。随着信任的加深,已累计80余名外卖骑手利用工作间隙参与交通引导、反诈宣传、垃圾分类等志愿服务活动,成为社区治理的“移动网格员”。
“‘邕新驿站’、‘工会驿站’解决了新就业群体‘歇脚难’问题,‘妈妈团’解决了‘交心难’问题。”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社会工作部有关负责人表示,“银发力量”激活了社区关怀的“神经末梢”,以“类家庭”关怀模式填补了志愿服务的温情缝隙,为柔性情感治理搭建起供需对接的有效桥梁。
(本报通讯员 黄敏)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