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志愿红”勾勒基层治理生动图景

编者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在全社会广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更好发挥志愿服务的积极作用,促进社会文明进步。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将志愿服务与中心工作紧密结合,以党建引领为笔、以群众需求为墨,用“志愿红”为基层治理画卷添彩,用每一份微小的善意汇聚成推动社会发展的磅礴力量。

他们深入社区街巷,通过精准化、常态化的暖心行动,将志愿服务有机嵌入基层治理神经末梢;他们情系百姓冷暖,从“一老一小”的悉心照料到“一粥一饭”的温暖关怀,用志愿行动汇聚民生暖流;他们怀揣技术资源,在乡村振兴的主战场、在共同富裕的新征程上,推动志愿服务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每5名常住居民就有1名注册志愿者。50万余名注册志愿者,4860余支志愿服务队伍,如同一个个跃动在城市社区、农村的“红色音符”,共同奏响志愿之歌。

用点点志愿星光照亮人民城市

夏日夜晚,霍林郭勒市宝日呼吉尔街道兴发小区西门龙旺大道两侧的夜市,吸引众多市民前来打卡。但夜市附近停车位有限,不少市民只好将车辆停放在小区院内,导致堵塞车库门、居民楼出入口以及消防通道的情况时有发生,给周边居民生活带来困扰和安全隐患。

“经过调研走访,我们制定了初步的解决方案。建议由社区党委出面协调有关部门施划更多停车位,建议物业服务企业增设小区出入智能电子起落杆,志愿服务队定期开展宣传引导,选派志愿者协助交警疏导交通。”针对夜市往来游客停车问题,兴发社区“银发啄木鸟”志愿服务队积极协助社区党委工作,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兴发社区“银发啄木鸟”志愿服务队由50岁以上老年人组成,主要提供矛盾调解服务。他们从群众切身利益出发,积极参与社区治理,“啄”读政策、“啄”破问题、“啄”解矛盾,累计协商解决110余个矛盾纠纷。

近年来,通辽市坚持把嘎查村(社区)作为志愿服务的主阵地,推动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从“矛盾上交”到“纠纷自解”,从“社区独奏”到“多方共治”,680余支像“银发啄木鸟”一样的志愿服务队在嘎查村(社区)服务群众。

科尔沁区团结街道小街社区作为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社区,去年以来,根据辖区资源和特色,孵化培育了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为主导的“四季主题”志愿服务项目。以“春·小巷焕新日”“夏·星空电影节”“秋·邻里文化节”“冬·暖冬补给站”为每季度主题,重点围绕政策讲解、扶困助残等内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

“这些空地变成种植园,环境好了,空气都新鲜了,你看这金灿灿的向日葵花开得多好看。”小街社区居民李大妈高兴地说。社区积极筹划“春·小巷焕新日”主题活动,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制定改造方案,联合志愿服务队将小区闲置空地修整后种植花草,打造社区景观带,一改过去环境脏乱等问题。

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以来,9个自治区级、15个市级试点社区积极探索融合发展模式,促进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凝聚服务群众。

经济技术开发区辽河镇“心”消防项目以“平安乡村行”志愿服务行动为依托,协调10个村的村“两委”成员和党员、志愿者、民兵等120人组成志愿服务队。“我们根据微型消防站消防车辆布局,就近划分责任区。消防志愿服务队队员随时处于待命状态,保证有火情能及时到位开展救援。”经济技术开发区新农村村党支部书记孙念君介绍说。

“心”消防志愿服务小分队日常结合敲门行动,开展入户火灾隐患排查整治、消防安全常识宣传等工作;建立消防安全微信工作群,常态化开展消防安全咨询服务;利用“村村通大喇叭”覆盖广、频率高、效果强的优势,定期播放消防安全提示,不断提升群众消防安全意识。

通辽市坚持全员参与志愿服务,注重发挥党员带头作用,落实“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党员志愿服务工作,支持和组织各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群团组织等所属党员、干部和团员、青年组建志愿服务队伍;发掘全域资源,动员“五老”人员、乡村能人、新就业群体支持和参与志愿服务,发动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城市社区、农村志愿服务。

同时,通辽市认真落实自治区“双十”示范工程有关要求,在基层阵地建设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志愿服务阵地、站点广覆盖,陆续在各机关单位、嘎查村(社区)建设志愿服务阵地140余个;在各级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机场车站等打造志愿服务站点2500余个,通过平台建设提升服务群众能力,通过阵地覆盖延伸基层治理触角。

用涓涓爱心暖流滋润百姓心田

高考期间,通辽市一辆辆张贴着“爱心送考”标识的公交车、出租车、网约车按照统一部署每天早早集结,备上简餐,随时待命,车随人走,分片区为全市高考学生义务送考。

“有需要送考的考生可以通过电话预约、社区对接等方式,选择雷锋车队一对一、点对点接送服务。”出租车司机李先生介绍说。

据了解,通辽市雷锋车队开展“爱心护航”送考活动已持续23个年头,累计接送考生近4万人次,成为通辽市高考季的暖心风景线。今年,全市共集结送考车辆800余辆,送考考生达2000余人次;帮助广大考生和家长解决突发问题80多个,500余名志愿者协助交警开展交通疏导、车辆停放指引工作。

“走,到‘红房子’剪个新发型。”这是通辽市老人们经常说的话。他们口中的“红房子”,是建在人民公园北门的新时代志愿服务站,23平方米的志愿服务站有多种功能,提供小件寄存、问路指路、自行车充气及借用雨伞、针线包、充电宝等20多项服务,其中最受群众欢迎的是每周二的免费义剪服务。

科尔沁志愿者协会志愿服务队与人民公园志愿服务站合作开展“剪护北疆情 丝连公益心”爱心义剪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为到公园游玩的老年人免费义剪。同时,为解决行动不便老年人、残障人士、困境儿童等特殊群体“理发难”问题,服务队开展上门义剪。该项目招募志愿者30余人,年均为群众义剪1470余人次。

“粉墨登场真真假假,均为移风易俗;宾朋入座看看听听,确能怡情养性”,这幅悬挂在奈曼旗义隆永镇西地村排练大厅的对联,道出了西地村剧团的演出内涵。

这是一个由农牧民志愿者开展的“我为群众唱大戏”志愿服务项目。志愿者紧密围绕党的创新理论、乡村振兴等内容编、创、演,作品接地气、脍炙人口。截至目前,西地村剧团先后编排乡村主题作品42个,每年开展惠民演出30余场次。在小剧团的带动下,义隆永镇有7个嘎查村陆续成立了自己的剧团,让“我为群众唱大戏”真正唱出了新时代农牧民的精气神。

通辽市积极推动志愿服务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发展。今年年初以来,围绕自治区“志愿耀北疆”志愿服务品牌建设,策划实施了凝聚服务群众“通达同心”志愿服务行动,创新打造“党建领航”“沙海拾绿”“关爱有‘新’”等项目13个。在2025年“志愿耀北疆”学雷锋志愿服务集中示范活动暨“通达同心”志愿服务行动中,全市53个单位部门、90个志愿服务组织、900余名志愿者共同参与,开展18类147项志愿服务活动。随着志愿服务项目库动态完善,全市2000多个民生领域志愿服务项目共同发力,推动服务群众内容更加精细化。

“过去一到寒暑假,孩子看护就成为家长的一大难题。如今,社区有了暑假志愿服务活动,把孩子交给志愿者我特别放心。”市民王女士介绍说。

暑假期间,通辽市委社会工作部印发《关于做好暑期和重要节庆活动期间志愿服务活动的通知》,各地积极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志愿服务活动,帮助学生度过一个充实、欢乐、安全的假期。科左后旗组织北京交通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的18名大学生志愿者在甘旗卡镇第三小学为60余名孩子辅导作业,开设绘画、剪纸等多门兴趣课程。开鲁县举办“月践北疆 书香开鲁”系列暑期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志愿者以“小班讲解+答疑”模式进行作业辅导,精心设计防溺水、用电安全等情景课程,共计500余名青少年参与。库伦旗开展大学生志愿活动“护苗小筑”公益托管班,由40名大学生志愿者提供绘画、安全教育等服务,共计300场次,解决儿童托管难题。

通辽市委、市政府将服务百姓民生作为志愿服务的有力抓手,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2024年以来,围绕济困助残、扶老爱幼、救灾援助、卫生健康、支教助学、文化惠民等内容,开展各类志愿活动3.32万余场次,服务群众197.6万余人次,推动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扎实成效。

以博大情怀展现责任担当

“脱下的是军装,脱不下的是担当。虽然退役了,但雷锋精神早已印在我的骨子里。”作为一名农技服务志愿者,科左中旗退役军人、高级农艺师陶杰有着自己的感悟。

科左中旗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当全旗拉开春耕大幕的时候,陶杰几乎每天都奔波在田间地头。他深知农民的需求和期盼,无论是春播前的种植规划,还是作物生长关键时期的指导服务,面对群众的需求,他随叫随到。

“通过‘乡村振兴 三农夜校’志愿服务项目,我们提前把知识传授给农民,让他们在生产中注意细节,指导进行生产,达到‘未病先治、预防先医’的效果。”陶杰说。以陶杰为教学主体的“乡村振兴 三农夜校”志愿服务项目启动以来,科左右旗共选聘专家型志愿者12名,线上直播累计受众30余万人次。

在33年的农技推广志愿服务工作中,陶杰深入生产一线,直接服务农民群众超3000人次。他的足迹遍布科左中旗的20个苏木乡镇场、516个嘎查村、屯。

麦新烈士陵园志愿讲解员张悦颖每天会接待十几批观众,每一次讲解她都满怀激情,将游客带到那个烽火年代,感受革命先烈大无畏精神。当游客问起面对这样高强度的工作会不会觉得很累,张悦颖总是说:“在麦新烈士纪念馆、麦新烈士博物馆、麦新烈士陵园和麦新烈士故居,像我这样的志愿者讲解员有几十名,我们的这点累与革命先烈们抛头颅洒热血比起来,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开鲁县乌兰牧骑的排练厅内,乌兰牧骑队员们正在紧张排练麦新烈士革命事迹话剧《赤子长歌》。“虽然戏份不多,但我却十分珍视这难得的演出机会。革命先烈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我,也让我决心用更优秀的文艺作品服务好家乡人民,传承好革命精神。”在话剧中扮演麦新烈士革命战友吕骥的乌兰牧骑队员郑伟感慨地说。

乌兰牧骑被誉为草原上的“红色轻骑兵”,每年承担着上百场的惠民演出任务。队员们个个一专多能,常年深入农村牧区,经常以天为幕布、以地为舞台,成长为北疆草原优秀的文艺志愿者。

10月18日,内蒙古自治区足球超级联赛通辽市主场赛事正式落下帷幕。赛事期间,通辽市千余名青年志愿者以超8000小时的志愿服务时长,为16万余名现场观众提供了暖心志愿服务。与此同时,52名大学生志愿者参与在扎鲁特旗举办的第八届科尔沁运动大会暨第二届“融情石榴籽·侨聚扎鲁特”马拉松赛事服务,承担起赛道指引、物资补给、秩序维护、医疗辅助等工作;科左中旗第二届“民族团结进步杯”“村BA”千场联赛总决赛火热进行,20余名青年志愿者以饱满热情投入赛事服务;库伦旗第三届乡村排球联赛,120余名志愿者全程保障830余场比赛,服务运动员和游客群众3万余人次。

今年以来,通辽市广泛招募机关干部、青年团员、大学生等优秀青年2000余人次,为科尔沁艺术节、全国老年网球赛、科尔沁马拉松、元宵节烟花秀等重大赛事活动提供志愿服务21项,共2580余场次。

编后语

在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50万余名注册志愿者的“志愿红”勾勒出基层治理最生动的图景。这份由“每5名常住居民就有1人是注册志愿者”铸就的亮眼底色,不仅是城市文明的鲜活注脚,更彰显着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创新的坚实成效。

通辽市将志愿服务嵌入基层治理肌理,让群众从“治理对象”变为“治理主体”,激活基层治理动能。从“银发啄木鸟”服务队扎根社区解决110余件民生难题,到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的开花结果;从“心”消防志愿服务队筑牢乡村安全防线,到“四季主题”项目让闲置空地变身社区景观带,志愿者以“零距离”服务群众,用“巧心思”破解难题,让基层治理从“社区独奏”变为“多方合唱”。

通辽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志愿服务精准对接“一老一小”照护、特殊群体帮扶等民生需求,主动融入乡村振兴、红色传承等发展大局。这些实践清晰表明,党建引领下的志愿服务,既能成为济困解难的“暖心手”,更能化作推动发展的“动力源”。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群众参与度,用好专业力量提升服务精准度,基层治理就有了最坚实的群众基础。

(本报通讯员 任占斌)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