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群连心 效能提升

——江西省鹰潭市着力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基层治理格局

编者按:

基层强则国家强,基层安则天下安。江西省鹰潭市坚持党建引领,锚定基层治理现代化目标,创新开展“映山红行动”。从“摘牌减负”让基层轻装上阵、到“吹哨报到”破解治理梗阻,从“新蜂展翼”温暖新就业群体、到“炊烟计划”关怀民生角落,鹰潭市多点发力、系统推进,推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2024年以来,江西省鹰潭市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列为重要工程,市委社会工作部系统谋划,创新开展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映山红行动”,从体制机制、资源整合、服务提升等方面多点发力,有效破解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问题,绘就一幅党群连心、效能提升、充满温度的“映山红”治理新画卷。

党建引领,减负增能

让基层真正“跑起来”

“以前墙上挂满了各式各样的牌子,迎检、填表、报数占据了大部分工作时间。现在好了,牌子规范了,考核精简了,我们终于能静下心来,腾出更多的时间为群众做事!”站在修缮一新、整洁明亮的村党群服务中心里,余江区洪湖乡东阳村党总支书记李万增指着墙面,话语中满是欣慰。

曾经,“牌子多”是困扰基层的普遍难题。牌子关联的督查、考核和填表报数交材料工作,消耗了基层干部本应用于服务群众的时间和精力。针对这一顽疾,鹰潭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党建引领,牵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清理规范村(社区)工作事务、机制牌子和证明事项”专项行动。工作人员深入调研,倾听基层干部群众心声,推行“4+2+1”挂牌模式(即只保留村党组织、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村务监督委员会4块标牌,村党群服务中心、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2个标识,1个集约式内部功能导引牌),清理各类冗余、重复牌子。这一行动让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中解放出来。

面子清爽了,里子更要强健。针对社区工作人员力量薄弱、职责不清、信息化应用水平不高等问题,开展“社区工作者沙龙”活动,设立“社会工作观察员”制度,构建“理论培训+实践交流+文化浸润”立体化培育机制,累计开展实地观摩、情景模拟等活动20余次,分享推广基层民主议事协商创新做法6项。出台《鹰潭市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工作指引》,以“职责清晰、配备合理、管理规范、激励有效”为原则,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通过明确岗位职责、优化员额管理、统一绩效考评,建立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队伍建强后,效能提升立竿见影。鹰潭市整合调动辖区内在职党员、下沉干部、志愿者等多方力量,实现服务资源汇聚在社区、工作力量下沉到一线。扎实开展“进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忧”的“三百”活动,脚步遍及城市社区、农村,累计走访群众35.9万户,建立了鲜活的民情数据库。依托全省社会治理现代化大数据平台和全市统一的诉求受理平台,网格事件得以及时上报、快速流转、高效处置。

为基层减负增效,不仅要“瘦身”,更要“强体”。鹰潭创新实施“减上补下”策略,从市级层面统筹调剂50个事业编制、从县级层面统筹75个事业编制,将这些编制资源全部优先向任务繁重、力量薄弱的乡镇(街道)倾斜。同时,强力清退违规、长期借调在上级机关的基层干部,确保编制资源真正用在基层,让基层有人干事、有权办事。

在“输血”的同时,更注重“造血”。“大学生回村工程”成效显著。通过出台专项招聘和保障政策,已累计吸引520余名大学生回乡任职,提前实现了“一村至少一名大学生”的目标。为让他们留得住、干得好,全面落实“三岗十八级”薪酬体系,足额保障社会保险、定期体检等福利待遇。打通职业发展通道,已有26名政治素质好、实绩突出的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通过专项选拔进入乡镇(街道)领导班子或纳入事业编制管理,极大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哨响人到,难题共解

打通治理“最后一公里”

“以前反映问题,经常是街道说归部门管,部门说需要街道协调,来回踢皮球,最后不了了之。现在好了,街道‘吹哨’,相关部门‘报到’,一起现场看、现场议,一些老大难问题很快解决,痛快!”谈起变化,月湖区交通街道百佳城社区的居民刘先生连连称赞。这一变化,得益于“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专题攻坚”三级联动治理闭环机制,破解了“多头管理推诿多、疑难问题解决慢”的顽疾。

机制运转高效而清晰。首先是对“哨源”的精准锁定。鹰潭市充分发挥网格化管理“探头”作用和居民议事协商平台“民意蓄水池”功能,广泛收集社情民意。乡镇(街道)对网格员上报、议事会收集的各类问题进行初步研判,属地能解决的,限时办结;对涉及跨层级、跨部门的“硬骨头”,如权责不清的雨污管网改造、无人管理的涵洞积水、久拖不决的环境污染等,则通过“街乡吹哨”平台,精准“吹哨”,推送至相关职能部门限期响应。

“高效应哨”是关键环节。职能部门接到“哨声”后,必须迅速“报到”,主动对接,现场解决问题。对于县级层面协调难度大、单一部门“接不住”的复杂问题或历史遗留问题,则提级处理,将其纳入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专题会议的议题库。会议上,组织问题涉及的相关部门负责人现场集中会商,推行“首接负责制”压实牵头单位责任,明确路线图和时间表。

“闭环督哨”是坚实保障。为确保“吹哨”不是“一吹了之”,对专题会议议定的事项建立专项台账,明确责任主体和完成时限,实行跟踪督办,对临近或超期事项及时预警催办,确保“议而必行、行必有果”。事项办结后,及时通过回访当事人、居民议事会评议等方式进行效果验证,将群众满意度作为衡量工作成效的标准。同时,强化“吹哨报到”机制与网格上报、议事协商的信息互通与结果互认,实现了“问题发现—精准吹哨—分级响应—专题攻坚—效果反馈”的全流程线上线下一体化追踪管理,形成了严密、高效、透明的治理闭环。

“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协调机制专题会议就是要成为破解治理顽疾的‘指挥中枢’,我们将‘吹哨报到’机制的响应效率、部门协同的力度以及最终的群众满意度,作为检验党建引领基层治理成效的硬标尺!”鹰潭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新蜂展翼,炊烟袅袅

治理更有温度

针对新就业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流动性强、组织松散的特点,鹰潭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作部协同发力,精心打造“红鹰新蜂”党建品牌,着力加强对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货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的政治引领和服务管理。按照“行业归口、区域兜底”原则,积极探索灵活多样的组织设置形式,通过龙头企业单独建、社区网格灵活建等方式,推动在快递物流园、外卖配送站点、网约车平台企业等建立党组织,实现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双提升”,让分散的“蜂群”找到了凝聚的“蜂巢”。

不仅如此,更创新“党建+关爱”服务模式。整合工会、街道社区、平台企业等多方资源,在全市精心布局打造了百余个“暖‘新’驿站”。驿站内配备饮水机、微波炉、充电桩、应急药箱、阅读角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避暑取暖、歇脚饮水、手机充电、学习交流等“一站式”贴心服务。同时,定期组织开展技能培训、法律援助、健康义诊、节日慰问等活动,切实解决他们工作生活中的急难愁盼。

新就业群体穿梭于大街小巷,熟悉社情民意,是天然的“移动探头”和“流动哨兵”。在感受到组织温暖的同时,鹰潭市鼓励他们通过“随手拍”“随口说”“随手帮”积极参与基层治理。为建立长效机制,专门制定《网约配送员参与基层治理积分激励管理办法》,网约配送员参与隐患排查、文明创建、应急救援、食品安全等公益活动可转化为积分,凭积分可兑换生活用品、服务折扣、体检套餐等实物或服务奖励,极大地激发了其持续参与基层治理的热情。

“聚拢是烟火,摊开是人心。‘炊烟计划’就是要让党组织的温暖像袅袅炊烟一样,萦绕在每一个需要关怀的角落。”鹰潭市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汪建这样阐释党建服务品牌。该计划建立“居民点单、社区派单、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者接单、群众评单”的闭环服务机制。基层党组织牵头,通过网格走访、线上征集、议事协商等多种渠道,动态收集梳理居民需求,特别是对“一老一小一困一残”等特殊群体建立详尽的需求清单。市委社会工作部则发挥枢纽作用,广泛链接整合辖区内外的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志愿服务组织、爱心企业商家、共建单位等资源,并组织实施2025年关爱“一小一老”等十件民生实事工程,将分散的资源凝聚成强大的服务合力。

汇智聚力,民声回响

拓宽群众参与渠道

激发居民内生动力,实现从“为民做主”到“由民做主”的转变,是基层善治的活力源泉。

贵溪市的“铜城夜话”独具匠心。利用夏秋时节晚间居民纳凉、休闲时间,将议事场所从严肃的会议室搬到熟悉的社区广场、楼院空地。大家摇着蒲扇,围坐一起,在轻松融洽的氛围中,就小区停车管理、垃圾分类、公共设施维护、文化活动开展等身边事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这种接地气的方式,打破了传统开会的拘束感,极大调动了居民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许多金点子、好办法就在这你一言我一语的“唠嗑”中诞生。

余江区的“逢四说事”则体现了规则的刚性。固定在每月4号、14号、24号“敞开大门听民声、解民忧”。既给群众提供了反映问题的固定渠道,也倒逼基层干部定期直面群众、解决问题。每到“说事日”,社区活动室总是座无虚席,居民带着诉求和建议而来,干部带着政策和耐心接待,能当场解答的当场解答,需协调解决的记录在案、跟踪督办,形成了有事就说、说了就办、办就要有回音的工作机制。

月湖区的“议起当家”品牌,则凸显居民在小区事务中的主体作用和自我管理能力。它引导居民围绕物业费收取、公共收益使用、加装电梯、修改规约等事务,进行深入细致的民主协商,通过反复沟通、利益博弈、寻求共识,最终达成共识,真正实现“自己的家园自己管、自己的事情自己议”。

鹰潭市委社会工作部高度重视这些来自基层的鲜活实践,并对其总结、提炼和推广。通过召开现场观摩会、编印案例汇编、组织交流研讨等方式,将“铜城夜话”“逢四说事”“议起当家”等优秀议事协商模式的理念、流程在全市范围内推广,促进各区(市)互学互鉴、共同提高,形成了“一地创新、全市受益”的生动局面。

同时,鹰潭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委党校创新开展“映山红行动·青锋宣讲进社区”活动,选派优秀青年教师点对点结对社区,常态化开展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宣讲,结合社区实际,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凉亭、议事厅等场所,以集中宣讲、专题辅导、参与议事等多种形式,推动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下一步,鹰潭市将不断深化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巩固拓展现有成果,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再深化,在科技赋能支撑上再加强,在服务群众能力上再提升,在动员社会参与上再拓展,持续探索新路径、积累新经验、展现新作为,努力让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拥有良好秩序,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编后语

基层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江西省鹰潭市将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列为重要工程,坚持问题导向,站稳人民立场,勇于改革创新,让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

党建引领,减负赋能。鹰潭市以“刮骨疗毒”的决心清理冗余牌子,以“减上补下”的魄力推动编制下沉,以“壮士断腕”的勇气清退违规借调干部,这些举措不仅使基层干部从“繁文缛节”和“指尖上的形式主义”中解脱出来,真正沉下心来为群众服务,还确保了编制资源真正用在基层,让基层有人干事、有权办事。

治理创新,重心下移。通过“街乡吹哨、部门报到、专题攻坚”机制,破解“多头管理推诿多、疑难问题解决慢”的顽疾;通过全面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和实施“大学生回村工程”,为基层注入人才“活水”,激发了基层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通过打造“暖‘新’驿站”、推行积分激励,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服务提升,贴近民心。鹰潭的“炊烟计划”,以“点单、派单、接单、评单”的闭环服务,力求将党组织的温暖精准送达需要关怀的每一个角落;“铜城夜话”“逢四说事”“议起当家”等议事协商品牌,则以接地气、有温度的方式,搭建起居民畅所欲言、协商共治的平台。这种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仅提升了服务的精准度和满意度,更培育了居民的归属感、责任感和参与感,涵养了和谐共生的社区文化。

(本报通讯员 陈昱舟 李东霖)

(责编:钟庆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