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省委社会工作部在深圳市召开新业态群体党建工作现场会,会上正式发布《广东省党建引领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南粤暖新”十二条措施》(以下简称《十二条措施》)。《十二条措施》聚焦党建引领、服务关爱、管理保护三大主要方向,通过细化具体行动,切实加强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工作,进一步增强党在新就业群体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在党建引领方面,《十二条措施》明确强化思想政治引领与组织联系机制。一方面,省、市两级“两新”工委对规模体量大、职工人数多、行业地位高或涉众面广的平台企业实施提级管理,同时要求行业党委、管理部门直接联系一定数量的新就业群体党员,并建立党员联系3名以上新就业群体的制度,以分层联系、精准对接的方式,构建情感联结,增强思想认同。另一方面,“两新”工委、行业党委、行业管理部门及平台企业将联合建立常态化协商恳谈机制,开展“面对面·小哥有话说”活动,让新就业群体的诉求有渠道表达、意见有途径反馈。此外,广东还依托粤省心12345、12328交通运输服务监督热线、12351工会服务职工热线、12355青少年服务台等现有平台开设“暖新热线”,同步开通“南粤新家”视频号,既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诉求反映渠道,也通过发布典型事迹、政策解读、征集意见建议,搭建起政策传递与群体互动的桥梁。为进一步激发新就业群体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广东还健全新就业群体见义勇为的奖励、宣传、表彰机制,推动其纳入“南粤楷模”等省级荣誉体系,并推荐优秀代表担任各级“两代表一委员”,参与“两优一先”、劳动模范等评选表彰,让新就业群体被看见、被认可。广东依托社区、商圈、物流园区等区域,建设“红色驿家”党群服务站,健全“双找双管”机制——通过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落实流入地纳管、流出地主管,让流动党员“漂泊有港湾”。
在服务关爱方面,《十二条措施》针对新就业群体面临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等难题,强化服务意识,制定服务规范,建立健全新就业群体服务关爱体系。广东制定《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服务规范》,明确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工作人员在满足该群体社会融入、职业发展、权益维护、困境帮扶、心理支持等需求时的服务内容、流程与标准,推动服务专业化、规范化。为改善新就业群体工作生活便利度,广东加快建设友好社区、友好园区、友好楼宇、友好商圈、友好市场、友好医院,以及小哥食堂、小哥公寓等“友好场景”,上线友好地图,切实解决新就业群体进门、停车、找路、乘梯等日常难题。为拓宽职业发展通道,广东开放大学设立“南粤新就业群体学院”,打造新兴领域培训教育阵地,通过举办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新就业群体培训班,助力新就业群体提升职业技能与综合素养。在帮扶保障上,广东设立“广东省新就业群体关爱基金”,采用多个基金会党支部结对帮扶1名困难对象的“N+1”模式,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应急救助等资金支持。依托广东省律师协会建立“法律公益服务团”,开通法律咨询热线,组建律师志愿服务队,开展“法律进站点”活动,举办普法讲座,提供合同审查、工伤维权等专业服务,为其工作生活兜底。
在管理保护方面,《十二条措施》聚焦权益维护与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推出多项创新举措。针对平台算法这一关键问题,广东指导重点互联网平台企业动态优化调整算法规则,持续完善订单分配、路径规划和计价规则,鼓励算法向“向上向善”方向创新,切实保障新就业群体劳动权益。在社会保障领域,广东稳妥有序扩大新就业形态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推动新就业群体以灵活就业人员身份参加养老保险和失业保险,进一步织密社会保障网。广东还将探索建立新就业形态劳动纠纷一站式调解中心,提供线上云调解与线下“一站式”服务,高效化解劳动纠纷,助力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南粤暖新”十二条措施的发布与实施,是广东结合新就业群体发展实际,以党建为引领推动服务管理工作走深走实的重要实践。随着各项措施逐步落地,广东将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更精准、更贴心的支持,让其权益保障有力度、生活服务有温度、成长通道有广度,为新业态经济发展注入温情底色。
(本报记者 金浩月)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