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安徽主场活动上,作为安徽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铜陵白姜种植技艺展示成为现场的一大亮点,展台上各种口味的白姜产品吸引众多游客驻足,2025年度“姜王”评选结果也在开幕式揭晓。“今年白姜长势好,行情也不错,每亩收益大概有2~3万元,白姜现在成了我们农户增收的金钥匙!”铜陵市天门镇兴化村姜农洪登宝凭借白姜块大、香味浓郁荣膺“姜王”,对今年的收成满怀信心。
“铜陵白姜加工企业、种植户比较多,如何通过党组织整合各方资源,引导全产业链做精做强做大,是我们推动新兴领域党建工作密切关注的课题。”铜陵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围绕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铜陵市在市级层面成立现代农业和绿色食品产业链党委,立足“一块姜”等本地农业七大特色产业,建立党建工作专班,通过单独组建、协会统建等方式,设立21个党支部,选派10名党建工作指导员,将8家市直职能部门、3家学会协会、5家龙头企业、40家规模较大的白姜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3000余名白姜种植户联合起来。“按照常态一季一议、要事一事一商的原则,产业链党委定期召开会议,畅通政府、企业、农户等沟通渠道,定期梳理汇总资源、技术、需求、服务等要素保障清单,通过产业链党委书记领办、成员单位交办、企业协办、党建工作指导员跑办等方式,实打实解决白姜产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产业链党委办公室副主任、市农业农村局二级调研员金志武说。
产业链党委、市白姜研究会先后推动出台《铜陵白姜保护办法》《铜陵市白姜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2024-2035年)》等文件,实施品种培育保护、基地扩模提升、加工提档升级、农旅融合发展等八大工程,承办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中国)工作交流会,有力推动白姜产业转型升级。产业链党委会同财政部门整合各类涉农资金2000余万元,支持白姜规模化生产基地、精深加工、冷链仓储物流、品牌创建等建设,推出铜陵白姜惠农e贷等特色金融产品。同时,产业链党委、主管部门牵线搭桥,推动姜企与安徽省农科院培育新品种,与高校共建铜陵国家农业科技园技术转移中心,推动研发姜茶、姜粉、姜饮料等10余类深加工产品,评选“姜把式”技术能人12名,深化产学研合作和人才培养。推动举办白姜文化旅游月、“下姜阁”“拔姜季”“白姜艺术季”等一系列特色活动,发布白姜研学路线,实现农文旅融合发展。
“姜阁保种催芽、高畦高垄栽培是铜陵白姜独特种植技艺,通过产业链党委和相关职能部门的大力推广,掌握这门技艺的姜农越来越多,这对保证铜陵白姜汁多渣少、肉质脆嫩、香味浓郁的独特风味和优良品质非常关键。”铜陵市郊区生姜协会会长、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金如林感触很深。产业链党委推动研究制定《铜陵白姜栽培技术规程》等标准,举办白姜种植技术等系列培训,建立姜农姜企“一户一档”信用档案,不断推动白姜种植标准化规范化。
品牌化是扩大农产品知名度、增强竞争力、提升附加值的关键路径。产业链党委推动设计铜陵白姜区域公用品牌标识并制定使用管理办法,通过企业申请、主管部门授权使用品牌标识,打造铜陵白姜集体名片。“公用品牌标识就像白姜的‘身份证’,让消费者一眼就能识别、买到正宗的铜陵白姜,有公用品牌标识的白姜很受市场欢迎。”产业链党委委员、安徽蟹之都贸易有限公司党支部书记方慧娟说。
为更好推动铜陵白姜走出去,产业链党委组织龙头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上海国际食品和饮料展览会等展会,举办铜陵白姜地标农产品推介会专场,推动设立铜陵白姜展销馆、10个鲜姜直销点、3家铜陵白姜专营店,不断完善直销网络,组织白姜企业与网购平台深化合作,目前65%以上的铜陵白姜产品销往长三角地区。
(本报通讯员 余金涛)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