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看到的是太子汤,是华清宫御汤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代皇太子们专用的沐浴汤池,始建于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国庆、中秋“双节”假期,西安工程大学大三学生文博志愿者何怡凝用生动有趣的讲解,吸引众多游客驻足。
去年以来,立足历史文化优势,陕西省西安市建立健全“文博单位+高校志愿者”联动机制,共同推进文博志愿者招募、培训和激励保障,确保高校学子利用志愿服务活动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保护有渠道、有载体、有收获。志愿服务逐渐由便民服务向品牌塑造、国际交流升级,“志愿红”不仅暖民心,还成为展示西安形象的“金名片”。
西安市坚持把党建引领作为志愿服务提质增效的根与魂,从制度构建、基层实践到品牌打造,层层推进。截至目前,注册志愿者达232万人,志愿团体1.31万个,实施项目超过12.2万个,一抹抹跃动的“志愿红”,成了古城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三年内全市注册志愿者占常住人口20%,建立10个以上志愿服务孵化基地,精心培育100个优秀志愿服务项目,持续完善15分钟志愿服务圈。”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近日,西安市多部门联合印发《西安“志愿之城”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5-2027)》,从党建引领聚集合力、创新服务供给模式、建强多方参与队伍、完善阵地网络布局、强化制度保障支撑、培育特色志愿文化等六个维度发力,织密志愿服务网,全面启动“志愿之城”建设。通过打造“同心西安”志愿服务品牌,聚焦基层治理、重大赛会活动等多场景,持续汇聚多方力量,推动形成志愿服务“月月有主题、全年有活动,各方共参与”的良好氛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温暖一座城。今年3月,“邻里守望·情满长安”学雷锋志愿服务主题实践活动在全市铺开。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市卫健、环保、文旅等12个部门,在200多个社区设立服务点,3000多名志愿者服务群众超2万人次。同时,在8个社区开展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试点工作,助力志愿服务更加有效地融入基层治理。在碑林区张家村街道,太白社区通过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融合发展,打造“太白有爱”品牌,开展“邻里节”“文化进社区”等活动,以85%的居民参与率悄然改变社区治理格局。
群众在哪里,志愿服务阵地就延伸到哪里。莲湖区红庙坡街道梨园社区,下辖5个居民小区,有5200多户1.1万余人。社区充分结合居民多元需求,建成便民服务空间、儿童游乐空间等6类开放式共享志愿服务阵地,致力于为居民提供多样化全周期社区服务,让基层治理有深度,更有温度。雁塔区电子城街道立丰城社区设立“小密丰”新就业群体服务中心,配备充电设施、工具箱、应急医药箱等,常态化开展政策咨询、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活动,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的同时,也将辖区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吸纳为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实现双向奔赴。
志愿服务要走得远、做得实,必须有制度“保驾护航”。在10月9日召开的“志愿之城”建设工作部署会暨全市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和志愿服务工作协调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西安市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将充分发挥协调小组作用,建立健全长效机制,通过党委领导、部门协同、社会联动,构建全城参与、全域覆盖、全时响应的志愿服务体系,为谱写西安高质量发展新篇章贡献志愿力量。
(本报通讯员 裴玉)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