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治理的重要论述,坚持把党的全面领导贯穿基层治理全过程各方面,以自治为基础、以法治为保障、以德治为先导,健全基层治理体系,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
自治是基层治理的内在活力。阿拉善盟建立“微网善治”工作机制,依托“网格党组织—楼栋党小组—党员中心户”架构,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参与者。汇聚多方力量。凝聚社区工作者、嘎查村干部、网格员、新就业群体等力量,加强社区党组织与物业服务企业、群众自治组织等各类组织协调联动,完善基层党组织领导的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发挥嘎查村(居)民委员会、嘎查村(居)民小组在公共事务、矛盾纠纷调解等方面的作用,有力推动基层治理重心下移、资源下投、力量下沉。搭建议事平台。开展“基层议事协商提质增效活动”,完善《嘎查村(社区)议事协商目录》,打造“善商共议”议事协商品牌,构建“党组织+居委会+物业服务企业+辖区企业+居民+社会组织”多方协同体系,建立“议题征集—审定—协商—决策—执行—监督—反馈”全链条闭环机制,推行“三事分流”等制度,实现响应迅速、执行有力、良性互动的治理目标。做实为民服务。在边境牧区打造“红山堡垒”流动服务圈,建设“戍边暖新驿站”,确保边境线上的群众生活必需品“随时能买、及时能取”,各类生活物资通过“党建引领+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公益性服务”模式,实现高效流通;探索社区提供多样化服务模式,通过租金减免兑换餐补、收益反哺等方式帮扶困难群体,推动惠民政策精准落地。
夯实基层治理“法治根基”
法治是基层治理的制度保障。阿拉善盟坚持以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治理难题,以法治力量守护人民群众美好生活。建章立制固本。依法厘清基层权责,制定苏木镇(街道)“基本履职事项清单、配合履职事项清单、上级部门收回事项清单”三张清单,完善嘎查村(社区)依法履职和依法协助事项两张清单,健全事项准入和动态调整机制。完善《嘎查村(居)务公开目录》,明确嘎查村务公开事项分3类80余条,居务公开事项分3类30余条,确保公开事项“不缺不漏”。矛盾化解在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强化源头化解,盟域内全覆盖建设“一站式”矛盾纠纷化解平台,提供法律咨询、指导调解、委托调解、诉调对接等服务,实现矛盾纠纷“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普法宣传入心。建立“苏木镇党委+嘎查党支部+驻地军警部队和派出单位党组织”架构,通过集中宣讲、送学上门等方式,常态化开展普法宣传。建强基层法治队伍,常态化开展“法律援助进社区”等活动,全盟1100余名“法律明白人”常年穿梭于街巷、村落,以实际行动推动基层法治建设,营造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厚植文明乡风“精神沃土”
德治是基层治理的软性支撑。阿拉善盟注重加强德治建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基层治理,用党风带政风、促民风,让文明新风走进千家万户。党风引领家风。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作用,带头践行文明新风、传承良好家风,常态化开展“送文化、送服务、送关怀”进社区活动,推动党的政策与文明理念深入人心。加强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备案履行和监督执行,建立奖惩机制,整治高额彩礼、薄养厚葬等陋习,选树优秀村规民约(居民公约)16个,打造示范嘎查(社区)11个,引导群众自觉践行文明新风。发挥榜样作用。深入开展家风家教主题实践活动,依托社区建立家庭教育工作指导服务站,有效提升家长科学教育能力与安全意识。讲好“北疆基层党建长廊”故事,每年定期开展道德模范、文明家庭等评选活动,广泛宣传先进事迹,营造见贤思齐、奋发进取的浓厚氛围。德育浸润日常。深耕精神文明建设,做优“善行志愿”品牌,依托全盟761支志愿服务队伍、5.8万名志愿者,开展“一月一主题”志愿服务活动,在春节、端午节等时间节点开展道德讲堂、家风故事分享等活动。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依托28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和6处实践基地,传播党的声音、拓展文明实践的广度与深度。
(作者系中共阿拉善盟委社会工作部部长、盟“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