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事商量着办,办法总比困难多。‘小车位’关系大民生,只要村民满意,我们的工作就有价值。”山东省泰安市泰山区徐家楼街道万家庄村党支部书记万玉峰的话道出了基层工作者的心声。面对困扰村民多年的“停车难”问题,万家庄村通过村“两委”、村民代表多次召开议事协商会议,最终汇聚民智,敲定“盘活闲置地、改造边角地”方案,成功新增65个停车位,化解了村民长久以来的烦心事。
近年来,各地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实践中,坚持“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持续探索创新“大家商量着办”议事协商机制,引导群众的事群众议、群众的事群众定。
基层事务千头万绪,如何精准捕捉民生痛点,有效回应群众关切?搭建便捷高效的议事平台是关键。在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新庄孜街道团结社区的“同心圆”议事厅里,居民们畅所欲言:“楼上晾晒拖把,脏水经常滴到我家窗台。”“地下车库、楼道卫生状况差……”社区工作者认真记录,并邀请党员中心户、网格员、物业服务企业工作人员等共商共议,逐步形成“你提建议、大家梳理、各方协助、共同解决”的良性闭环。八公山区以此为切入点,积极开展“睦邻一家亲”行动,将每月20日固定为居民集中说事日,创新打造“爱邻(20)说”议事协商品牌。通过定期议事,不仅推动了矛盾纠纷的源头预防化解,还精准对接居民需求与志愿者特长,培育出“老娘舅”“四点半课堂”“爱心妈妈”等暖心志愿服务项目,拉近了邻里距离。
河南省信阳市光山县构建起线上线下融合、覆盖广泛的议事矩阵。线下,孙铁铺镇依托村党群服务中心设立标准化村民议事厅,定期商议村务;线上,罗陈乡创新“云端议事”,利用微信群、短视频等平台,让外出务工人员也能通过弹幕、视频连线参与决策。此外,采用“小马扎议事会”“树下茶会”“板凳会”等灵活形式,将议事协商现场延伸到田间地头、群众家中。弦山街道千家堰社区建立的“板凳会—网格议事会—社区议事厅”三级议事平台,实现了“小事即时解、中事网格办、大事社区商”的高效治理。
要让议事协商不流于形式,关键在于健全机制、规范流程,确保议事协商成果落地见效。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区秉持“协商于民、协商为民”的理念,构建起党组织领导下的议事协商机制。同时,该区深入挖掘乡村能人、创业达人等,打造人才库,汇聚治理智慧。在运作流程上,渭滨区聚焦“谁来议、议什么、怎么议、怎么办、怎么评”,形成了“意见收集—开展调研—民主协商—问题处置—结案反馈—总结提升”的闭环链条,力求做到民情诉求“秒级响应”。渭滨区鼓励基层积极探索,经二路街道新建路社区打造“五新邻里”品牌化解邻里纠纷,八鱼镇昌盛路社区形成“昌治”品牌集成多项服务,使社区治理更有温度、更具成效。
湖北省麻城市则因地制宜,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充分发挥“五老”(老党员、老教师、老村干部、老退役军人、老模范)地熟、人熟、情况熟的优势,创建“和事佬”工作法。在阎家河镇石桥垸村,退休村干部丁周全主持的“五老和谐会”,成功化解了因水利建设引发的田埂纠纷。麻城市按照“五有标准”(有政治觉悟、有威信声望、有服务热心、有办事能力、有群众基础)选聘“和事佬”,并将其嵌入基层自治体系,明确其作为警民联系员、纠纷排解员等“八大员”职责。目前,麻城市已建立452支“和事佬”队伍,通过乡音乡情柔性化解矛盾纠纷,实现了“小事不出村、矛盾不上交”。龟山镇新屋垸村村民鲍大姐感叹:“以前村民之间有矛盾要么吵要么闹僵,现在有了‘和事佬’,问题很快就能解决。”
各地将议事协商贯穿于基层治理的创新实践表明,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商量得越充分,就越容易形成共识。持续用好“有事好商量”这一传家宝,不断丰富议事协商形式,完善议事协商程序,强化议事协商成果转化,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将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本报记者 汤珊珊)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