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哥”扎根城市的安心与温暖(新兴领域党建)

“以前送单间隙只能在路边等着,刷手机担心电量不足,喝水也是自己带。现在商圈里有我们的专属停车区、取餐绿色通道,累了能到驿站里喝水充电,这些举措实实在在解决了我们的急难愁盼!”外卖骑手小张的感慨,道出了广东省深圳市光明区新就业群体的心声。这份扎根城市的安心与温暖,正是光明区以“友好商圈”建设为切入点,创新探索“党建+服务+治理”融合模式结出的丰硕成果。

强基固本

抓好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

针对新就业群体来源广泛、流动性强、党员分散的特点,光明区坚持“新就业群体在哪里,党的组织和工作就跟进到哪里”的鲜明导向,系统推进“新光同行·暖新融城”党建品牌建设,以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增强对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领和凝聚服务工作。

建强组织体系是关键。光明区在全市率先成立区级网约配送行业党委,构建起“1+6”(1个区级网约配送行业党委+6个街道级网约配送行业党委)区街联动、高效协同的党建工作格局,确保各项工作上下贯通、一体推进。同步成立商圈党委,广泛吸纳新就业群体代表、社区工作者、商场物业负责人、商户代表等多方力量,建立“有事找党委”联席议事机制,通过定期会商、现场办公等方式,累计协调解决充电桩配置不足、商圈出入口拥堵、停车难等问题45项,让新就业群体感受到党组织的温暖。

在强化组织建设的同时,光明区着力构建系统完备的工作体系。由区委“两新”工委牵头抓总,以区内5个大型商圈为枢纽,统筹网信、交通、市场监管等25家职能部门,联动6个街道37个社区协同发力,制定出台《友好商圈建设指引》《友好场景建设指引》等规范性文件,将新就业群体党建工作深度融入行业监管、城市治理等职责范畴,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责任落实体系;推动全区37个社区全部签订《骑手友好社区三方公约》,明确社区、物业服务企业、外卖骑手三方权利义务,构建起全域覆盖的关爱服务网络。

精准服务

构建全链条关爱生态

“过去的服务有时供需错位,我们真正需要的帮助没能精准送达。”一位从业多年的快递员坦言。为彻底改变服务“一厢情愿”的局面,光明区建立“一季度一街道一座谈”常态化诉求征集机制,通过面对面交流、线上问卷调查等多种方式,累计收集新就业群体关于职业保障、生活服务、权益维护等方面的诉求建议92条。

基于掌握的需求清单,光明区系统布局“医食住行”全链条服务矩阵,让关爱服务触手可及。在医疗和就餐保障方面,挂牌2家“暖‘新’医院”,开设2家“暖‘新’食堂”,设立47家“暖‘新’社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优先就诊、健康体检、营养就餐等服务;在生活保障方面,建成118个“暖蜂驿站”、11个“司机之家”,配备休息座椅、充电设备、应急药品等便民设施,同时吸纳超百家商户加入“暖‘新’服务联盟”,提供购物优惠、免费饮水等暖心服务,共同织就一张“一站式服务网”。

针对新就业群体普遍关注的劳动合同纠纷、工资拖欠、工伤赔偿等法律问题,光明区将法律服务送到“家门口”。全区7个“小哥工作室”均设立法律援助服务联络点,打造标准化“暖蜂法律援助工作站”,每周安排专业律师定时坐班,提供免费法律咨询、矛盾纠纷调解、法律援助申请等服务,为新就业群体筑牢权益保障“防护网”。

赋能共治

实现双向奔赴共筑和谐

为激发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内生动力,光明区以《新就业群体平安员队伍建设工作方案》为抓手,组建由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组成的兼职平安员队伍,充分发挥他们“走街串巷、进门入户、联系广泛”的职业优势,让其成为城市安全的“移动探头”和社情民意的“信息员”,成为基层治理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同步上线的“骑信通”数字化平台,构建起“服务+激励”的良性循环机制。新就业群体通过平台“随手拍”上报城市管理问题、参与公益服务等,即可累积“活力积分”,凭积分可兑换商圈服务或实物奖励。这一举措,让“奉献者有回报、参与者得实惠”。

为树立典型、弘扬正气,光明区开展“最美快递员”“最美网约配送员”评选活动,评选出10名“最美快递员”和10名“最美网约配送员”,将表现优异的新就业群体优先纳入推优入党、评优评先推荐范围。“这份荣誉让我们感受到了城市的尊重和认可,也让我们更有动力为这座城市贡献力量。”一位“最美网约配送员”代表在颁奖典礼上动情地说。

“我们以友好城市建设为总抓手,通过‘友好商圈’这个小切口,做深做实新就业群体服务管理大文章。”光明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光明区将持续深化“党建+服务+治理”融合模式,不断完善服务保障体系、创新共治参与机制,着力构建有温度、有活力、有韧性的城市友好生态,让为光明区发展奔跑奋斗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都能在这里找到归属感。

(本报通讯员 杨洋)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