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周恩来总理的故乡——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一场以党建为引领、以“三三三”工作法为重心的基层治理变革正纵深推进。这套凝结着民生温度与治理智慧的工作体系,通过整合辖区资源、响应群众诉求,将治理效能转化为群众看得见、摸得着的获得感。
体系重塑:解码“三三三”的治理逻辑
淮安区创新推行的“三三三”工作法,以“三化融合”筑牢治理根基——扁平化架构压缩行政层级,让指令直达基层;小块化网格实现全域覆盖,让服务不留死角;精细化供给精准匹配需求,让民生痛点逐个破解。其驱动力源于“三全赋能”:全体参与打破政府单打独斗局面,全过程协商让民主理念落地生根,全周期服务覆盖群众需求链条。在实践路径上,通过“三向聚力”激活治理动能:向内挖掘本土资源潜力,向外链接多方治理力量,向需而为校准服务方向,构建起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层治理格局。
淮安区漕运镇中太村的蝶变极具说服力。这个昔日的经济薄弱村,如今已是远近闻名的示范村。“以前村里矛盾多、人心散,现在每天干部早报到、每周入户家家到、群众有事马上到,难题解决在家门口,民心自然就聚起来了!”村党支部书记杨勇指着墙上的“三到”工作台账介绍。依托“流动党员牵手促学、新老党员牵手共学、先进后进党员牵手引学”的“三牵”机制,村党组织战斗力显著提升;保洁、农忙、助学三支服务队精准对接需求,让村民幸福感持续攀升。
组织重构:五级架构织密治理网络
“从区里到楼栋,五级架构把治理触角延伸到家门口,再小的事都有人管、有人办。”淮城街道恩来社区居民张大妈的感慨,道出了淮安区组织重构的成效。淮安区构建“区—乡镇(街道)—村(社区)—村民小组(小区)—党员中心户(楼栋长)”五级治理架构,将1287个基础网格纳入统一治理体系,实现资源整合、高效联动。去年以来,淮安区累计联动处置各类事项326件,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
为激活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淮安区创新推行“三率评估制”,以群众知晓率、问题解决率、群众满意率为指标,评估结果直接与人员使用挂钩。“以前干工作凭感觉,现在有了‘三率’指挥棒,必须把群众需求放在第一位。”淮城街道网格员卢宝群说。
服务革新:从“被动响应”到“主动预见”
“以前是群众找上门,现在是干部沉下去,服务越来越贴心了!”淮安区河下街道穿运村村民陈大哥说起“板凳议事会”赞不绝口。该村把议事桌搬到田间地头、农家院落,去年以来成功化解宅基地纠纷、环境整治等问题28件。这是淮安区推动服务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见”转变的生动实践。
针对“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淮安区精准施策破解民生痛点。站前社区“银龄食堂”里,每天热气腾腾的饭菜让老年人暖胃更暖心。“一顿饭花不了几块钱,营养又可口,解决了我们独居老人吃饭难的问题!”83岁的独居老人赵奶奶边吃边说,食堂日均供餐近百份,成为老年群体的“幸福食堂”。承恩社区“四点半课堂”则为双职工家庭解除后顾之忧,志愿者辅导孩子作业、开展兴趣活动,每年服务学生超3000人次。
法德共治:筑牢平安根基与文明底色
“竹板响,听我讲,法治精神记心上……”淮安区石塘镇的村民庭院里,快板声引来阵阵掌声。该镇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法治宣传进庭院”活动,让法律知识走进千家万户。
德治建设同样绘就文明画卷。淮城街道恩来社区“温暖治理”品牌,传递着邻里温情;钦工镇“我们的节日”文艺演出,传承传统文化;车桥镇三庄村“文明家庭”评选,引领着乡风文明新风尚;河下街道螺丝街村设立“道德积分银行”,居民参与志愿服务可兑换生活用品,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
多方共治:激活协同治理新动能
“这张‘党群连心卡’上有党员联系方式,有困难随时能找到人!”淮安区居民手中的卡片,成为党群连心的纽带。
数字化为基层治理赋能增效。淮安区依托“淮安智慧社区平台”,实现居民诉求快速响应。“以前反映问题要跑好几趟,现在手机上就能提交,很快就有回复。”居民陈女士通过平台反映的小区路灯损坏问题,当天就得到解决。
如今,淮安区已培育11个基层治理示范社区,“三三三”工作法的实践价值不断彰显。“坚持党的领导是根本保障,聚焦民生需求是价值导向,多方共治是活力源泉,数字技术是时代引擎。”淮安区委主要负责人表示,今后将持续深化基层治理创新,让群众在治理变革中收获满满的幸福。
(本报通讯员 谷继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