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促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学思践悟)

湖北省宜都市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行业协会商会改革发展的重要论述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关于行业协会商会工作的相关部署,坚持党建引领改革创新,以职责、组织、资源、价值“四个融合”为切入点,扎实推进全市行业协会商会高质量发展,全市省、市“四好商会”占比达21%。

突出政治引领,强化职责融合。市委主要负责同志领衔推进行业协会商会联系点建设,推动建立“‘两新’工委+社会组织综合党委+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工作体系,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宏观指导、社会工作部门归口指导,行业主管部门具体推动,街道(园区)社区属地管理的工作格局。以新兴领域“磁铁支部”建设为抓手,分类制定标准指引,推动行业协会商会以党建强促发展强。厘清部门职责边界与协作流程,将行业协会商会党建工作、业务指导、监督管理以“责任制清单制”嵌入日常,实现管业务与管党建、管发展与管规范相统一。

聚焦红领赋能,推进组织融合。强化组织建设,全市35家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党建工作指导员、“党建入章”全覆盖,同步带动群团组织建设。强化有效覆盖,土老憨公司党委依托相关行业协会商会将科技链、产业链、利益链、价值链、人才链深度联结,通过三产融合推动柑橘产业转型升级。强化头雁提能,在行业协会商会骨干中发展党员,落实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班子成员与管理层人员“双向进入、交叉任职”以及负责人8部门联审制度,切实提升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

嵌入产业发展,驱动资源融合。健全完善“产业链+协会”机制,引导资源集聚、产业集群,宜都市绿色化工产业商会依托兴发集团孵化关联企业20家,助力现代化工入选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持续深化行业协会商会联动机制,助力打造特色品牌。宜都市酒店行业协会、宜都市餐饮行业协会、宜都市旅游协会联手打造“宜都鲟龙宴”品牌,激活文旅消费;宜都市企业品牌协会公益助农直播销售春茶超百万元,推动“宜滋都秀”农业公用品牌建设;宜都市婚庆产业协会整合商家打造“协会+企业+群体”幸福产业链,成为全省社区社会组织暨服务支点建设示范培训班现场观摩点;宜都市红花商会发动会员企业参与国家农村综合改革试点,推广“一股份三合作”经营模式,推动宜都蜜柑品牌价值不断提升;中国柑橘产业新质生产力发展研讨会在宜都举行,专家、行业协会代表等齐聚宜都交流发展路径,为全市柑橘产业链发展注入新动能。认真落实楚商回乡行动,积极推动武汉宜昌商会换届,2024年以来,通过商会引进招商项目40余个,占全市招引项目三分之一。

彰显社会责任,促进价值融合。以出台《社会组织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办法》为抓手,加强行标行规建设,促进行业自律,宜都市房地产行业协会建立物业红黑榜机制,宜都市白酒行业商会组织会员单位签订行业自律公约书。以开展“法治护航·情暖名企”活动为平台,创新建立“商会人民调解员”联调模式,全力推进商会企业矛盾纠纷源头化解、有效化解,帮助解决重难点问题31个。以开展“企业家接待日”活动为载体,引导成立10余支行业协会商会志愿服务队,深度参与基层治理、文化旅游、生态环保、乡村振兴等工作,宜都市女企业家协会开发“妈妈岗”300余个,840家会员企业投身“万企兴万村”,捐赠“点亮乡村”路灯7000盏,累计捐资捐物5000万元。

下一步,宜都市将重点抓好行业协会商会四个方面工作。强化党建引领。持续完善“四个融合”工作机制,加强党员队伍建设。实施“宜会有为”创新项目,每年培育1~2个党建示范点,加强经验总结,大力宣传推广。优化发展环境。开展常态化走访问需,持续完善培育扶持和激励机制。推动落实税收优惠、人才激励等政策,为行业协会商会发展创造更好条件。创新监管方式。健全信用监管体系,推广应用信用评价结果。建立跨部门联合监管机制,提升监管精准性和有效性。促进作用发挥。坚持深度联动,持续深化“产业链+协会”机制。搭建政企沟通平台,建立行业协会商会参与重大政策制定机制,引导其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

(湖北省宜都市委社会工作部供稿)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