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积极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意见》,通过健全职业体系、深化减负增效、培训蓄力赋能三举措,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坚定、素质优良、敬业奉献、结构合理、群众满意的社区工作者队伍。
健全职业体系,夯实激励保障
强化职业管理。针对岗位重叠、多头管理等问题,翔安区将网格员、劳动保障协管员等14类社区专兼职人员整合规范为社区专职工作者,岗位数量由38个精简至12个,岗位人数由7042人精简至2008人,有效解决了职能交叉、资源分散等问题。实行“4岗18级”岗位等级序列,建立“区级统一招聘、镇(街道)集中管理、社区统筹使用”机制,明确涵盖选任、招聘、晋级、调动、退出等环节的标准化程序,实施“优进劣出”动态管理。优化队伍配置。翔安区坚持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选优配强社区“两委”成员,涵盖致富带头人、优秀退役军人、返乡人才等,同时开展社区“两委”成员后备力量储备行动。目前,全区每万名城镇常住人口拥有社区工作者20.4人,平均年龄39.9岁,大专以上学历占比超过77%,队伍结构呈现量质齐升的良好态势。健全激励机制。完善社区工作者薪酬待遇体系,实行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完善社会保险、公积金、体检、休假等福利待遇,严格落实学历学位津贴和职业津贴。在推优评先中注重向社区工作者倾斜,现有49名符合条件的优秀社区工作者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在全区优秀共产党员和党务工作者评选中,社区工作者占比超过三分之一。
深化减负增效,优化监管机制
严控事项准入。优化社区工作事务准入机制,明确现行社区工作事务75项,杜绝网格内工作事项任意延伸。聚焦“网格定岗”,每个网格至少配备1名社区专职工作者,实行网格事务“全包干”,实现物在“网”中管、人在“网”中行、事在“网”中办。科学考核评价。完善社区星级管理办法,压减社区星级评定指标近七成,优化社区工作者考核制度,突出镇(街道)对社区工作者管理的主体地位,以政治素质、工作实绩和居民群众满意度为考核重点,围绕中心工作因地制宜设置差异化指标,切实为社区减负。落实监督管理。建立社区“两委”成员履职清单和负面清单,出台对社区“两委”成员加强管理监督的20条措施。定期召开社区工作者专题警示教育大会、开展“四议两公开”等专项监督,筑牢遵规守纪思想堤坝。
培训蓄力赋能,提高履职本领
实施“智库赋能”行动。成立厦门市首个区级社会工作学院,作为基层治理的重要智库和社区工作者的重要培训基地。聘请高校学者担任导师,因地制宜做好师资库、课程库、教材库、教学基地库等“四库”建设。实施“分级培训”行动。完善“区—镇(街道)—社区”三级联动培训机制,区级层面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实现全区社区工作者培训全覆盖;镇(街道)层面推出各具特色的培训课堂;社区层面建立导师帮带制,已结成354对师徒,有效提升社区工作者整体业务水平和解决问题能力。实施“学历跃升”行动。链接厦门开放大学、南洋职业学院等高校资源,建立学历提升便捷通道,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智力支撑。鼓励社区工作者参与在职教育,目前,已有231名社区工作者在职学习。
(作者单位均为福建省厦门市翔安区委社会工作部)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