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新就业群体,是社会主义劳动者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与广大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山西省委社会工作部聚焦新就业群体痛点难点问题,从从业环境、劳动关系、职业发展等方面,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的服务管理体系,全面推进“友好场景”建设,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效能。
新就业群体是“勤劳的小蜜蜂”,是“美好生活的创造者、守护者”,他们深度嵌入城市运行体系,已成为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山西省以新就业群体日常工作生活小场景为切入点,全方位推进“友好场景”建设,有效提升其职业荣誉感、社会认同感和城市归属感,不断增强党在新兴领域的号召力凝聚力影响力。
多措并举,创建友好从业环境
坚持“党建引领、协调各方,整合资源”的工作原则,建强阵地,优化管理、便捷出入,持续推进阵地建设与服务升级,有效化解新就业群体停车难、进门难等问题。针对新就业群体流动性强、分散广的特点,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依规灵活、因需制宜组建流动党员党支部,就近就便把新就业群体党员纳入党组织管理,让党的声音“一传到底”、党的工作“一贯到底”。全方位打造新就业群体党群综合服务网络,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常态化服务。指导属地党组织引导辖区内小区、商场等场所简化出入登记管理,推动新就业群体“一次登记、规范管理、定期有效”;绘制“骑手友好路线图”,助力快递员、网约配送员提高配送效率。引导有条件的住宅小区、商务楼宇,合理设置网约配送和寄递终端、设立临时停车点、提供免费周转自行车,有效打通配送服务“最后一公里”。指导街道、社区建立健全居民委员会、业委会(物管会)、物业服务企业等三方联动议事协商机制,建立经常性沟通,有效化解矛盾纠纷。
综合施策,构建友好劳动关系
按照“收集诉求、强化监管、完善政策、建立机制”的工作思路,持续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有效发挥相关部门职责作用,精准破解新就业群体保障难等问题。通过“思想引导+监督管理”等方式,进一步压实平台企业主体责任,引导其合理确定与新就业群体劳动强度相匹配的报酬标准,保障新就业群体合法权益。畅通“新就业群体—社区—基层治理中心”诉求表达与“新就业群体—党员—党支部—行业党委”直通渠道,形成“分类—响应—反馈”闭环处置机制,推动高频问题源头治理。健全完善新就业群体利益协调机制,着力破解新就业群体急难愁盼问题。
聚焦需求,拓宽职业发展路径
聚焦新就业群体的职业特点和现实需求,通过“赋能充电+助力发展”双向发力,不断推进技能提升与职业拓展,有效破解新就业群体职业发展难等问题。统筹各方资源,开设“小哥学堂”,针对新就业群体特点量身打造培训课程,依托党群服务阵地设立“技能加油站”,提供晚间授课、在线微课等灵活培训服务,助力新就业群体练好内功、提升技能、增强本领。依托零工市场和招聘会等搭建就业供需平台,链接企业资源,为有转职需求的新就业群体提供政策支持、指导帮助、咨询服务。
强化引导,营造友好社会氛围
针对新就业群体融入难等问题,在婚恋、住房、医疗等方面全方位加强服务保障,营造友好社会氛围。聚焦新就业群体“四季无休、三餐不定、两腿不停”的特点,推动搭建交流互动平台,选择派送任务较轻的时间节点,组织婚恋交友活动,帮助实现心有所归。持续加强住房政策宣传引导,向新就业群体发布配租型和配售型保障性住房房源信息,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住房公积金制度,帮助实现居有定所。及时向新就业群体公布普惠托育相关政策和婴幼儿照护服务试点名单,帮助实现幼有所育。定期组织本地医院医务人员到物流园区、外卖站点开展职业病筛查和冬季防冻伤、呼吸道疾病预防讲座,提供“新就业群体体检优惠套餐”,呵护健康。按照“有意愿、够条件”原则,鼓励引导餐饮、维修、药房、商超、理发等各类市场经营主体成为友好商户,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各类优惠便利、定制专属服务。
共建共享,实现友好治理环境
坚持发挥党组织把方向、守阵地、聚人心、促发展作用,不断健全完善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工作机制和激励机制,引导新就业群体主动融入基层治理,让骑手变能手、“蜜蜂”变先锋。推动各县(市、区)行业主管部门和街道党组织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突击队、党员红旗车等,鼓励新就业群体党员立足岗位作贡献。采取发放聘书、挂牌上岗等方式,引导新就业群体当好民情收集员、食安监督员、政策宣传员、交通安全员、文明示范员等,鼓励新就业群体党员参与做好平安创建、文明宣传、社区服务等工作。指导街道党组织定期发布志愿服务项目,通过组建志愿服务队、推广积分管理等方式,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
(本版内容由山西省委社会工作部提供)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