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担轻了,服务群众的脚步勤了(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社会工作会议精神)

清晨,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潘家湾镇四邑村党群服务中心里,几位村民围在村党委委员黄玲的办公桌前。“您看,点开这个图标,填写基本信息,上传身份证照片,提交就行。”黄玲正手把手教村民申请高龄补贴。

党群服务中心的墙上,一张《嘉鱼县四邑村服务群众事项清单》格外醒目。黄玲介绍,村级证明事项从40项减至7项。“清单之外无事务,我们能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实实在在的为民服务中。”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11月在四邑村考察时指出,要持续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能够用更多时间和精力来服务群众。咸宁市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开展为基层减负行动,多措并举减轻基层负担,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公布村(社区)减负投诉举报电话,市、县、乡分级举办社区工作者基层治理能力提升专题培训,让基层工作者有能力、有时间、有精力更好服务群众。

“以前光是填表报材料就忙得团团转。”黄玲翻开一本往年的台账,纸张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类重复填报的数据,“现在好了,为基层减负行动开展以来,对村里的检查考核事项大幅减少。”

在四邑村,数字化赋能基层治理的效果正在显现。村民活动室里,62岁的石祖发在女儿帮助下,短短几分钟就完成了养老资格认证。“以前要等村干部上门收材料,现在孩子手机一点就行!”他笑着说。

除了高龄补贴,育儿补贴可通过村级计生平台自助办理,残疾人在中国残联移动服务管理平台自助申报辅助器具……“一次数据采集、多部门使用”的信息共享机制,打破了以往的“信息孤岛”。

减负释放出的时间和精力,正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效。四邑村以为基层减负行动为契机,大力推进服务创新,聚焦“一老一小”重点群体,打造“向日葵亲子小屋”提供婴幼儿周末照护服务,“幸福食堂”解决老年人就餐难题,让“一小”开心成长、“一老”舒心长寿。

中午时分,四邑村幸福食堂里饭菜飘香,村里的独居、高龄老人三五成群来这里用餐。“孩子都在外地,以前吃饭总是凑合。现在不仅每天都能吃到热乎的可口饭菜,还能和老姐妹们聊聊天,日子越过越有滋味。”72岁的孙玉明老人点赞道。

隔壁的“向日葵亲子小屋”里,孩子们在志愿者带领下做游戏,年轻父母得以安心工作。

“以前村民到镇上去要穿过102省道,大货车多,很不安全。现在能直接从田头到镇中心。”四邑村党委书记邓志平指着刚硬化的4.5公里“民心路”说,通过“日碰头、周议事”制度,村干部每天上午8点召开“碰头会”安排当日工作,每周一上午召开议事会研究解决各类问题。

在产业发展方面,四邑村创新推行“1135”集体经济增收分配办法,即村集体经济增收部分的10%用于奖励村干部,10%用于奖励小组长,30%用于奖励湾组骨干,50%投入民生实事,实现了“集体有收益、骨干有激励、群众得实惠”的良性循环。

“这让大家都铆足了劲!”甜瓜合作社负责人许波指着连片大棚说,今年种植面积从50亩扩大到300亩,每亩比传统种植增收千余元。

夕阳西下,党群服务中心前的广场上热闹起来。村民们在活动室里下棋聊天,孩子们在新建的文化广场上嬉戏。“负担轻了,我们服务群众的脚步更勤了。”黄玲说这话时,脸上的笑容在夕阳映照下格外灿烂。

“干部只有真正沉下去,民情才能浮上来,工作才能实起来。”邓志平表示。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