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甘肃省兰州市安宁区西路街道枣林西社区的金华苑小区,规划整齐的充电桩前,电动自行车有序充电,昔日“飞线”交织的景象已成过去;社区老年食堂里饭菜飘香,老人们围坐一堂,享受着可口午餐与温馨陪伴……这一幅幅和谐生动的画面,是枣林西社区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发挥党建引领作用,优化便民惠民服务的生动写照。
习近平总书记2024年9月在枣林西社区考察时,明确提出“要持续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让基层干部把更多时间和精力放到服务群众上”。兰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基层减负工作,并将其作为提升基层治理效能的关键举措。由市委社会工作部牵头,市级层面协同制定并严格落实7个方面45项重点措施,严格执行社区工作事项准入制度,全面落实村(社区)工作事务清单。针对“滥挂牌”问题开展专项整治,在证明事项方面进行全面清理规范。这一“瘦身”行动,让社区工作者从繁杂冗余的事务中解脱出来,将更多时间和精力用于服务群众。
“以前各种牌子挂满墙,台账资料堆成山,应付检查、撰写报告占用了大量时间。现在牌子规范了,不必要的证明取消了,我们能更专注于走家串户、了解民情、解决实际问题了。”一位社区工作者深有感触地说。
减负不是减责,而是为了更精准、更高效地开展服务。枣林西社区坚持“党建引领、干群同心、多方协同”的治理思路,推深做实“田字型”基层治理体系。按照“1+4+X”模式配备的67名专兼职网格员,成为穿梭在楼宇之间的“移动探头”和“服务前哨”。他们将水电气暖维修等25类便民服务事项纳入网格清单,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同时,社区积极拥抱数字化浪潮,深度应用“民情地图·小兰善治”平台,将辖区内的人口、房屋、事件等5000余条基础数据进行整合,构建起社区治理“一张图”。如今,社区工作人员只需一部手机,就能完成信息填报、事件上报、任务处理等多项工作。过去需要花费2小时才能完成的信息录入工作,现在缩短至45分钟,工作效率提升了近70%。这种“数据驱动”的治理模式,不仅解放了人力,更使社区治理服务从粗放走向精准,从被动响应走向主动发现。
将省下来的时间和精力投向何处?枣林西社区的答案清晰而坚定:投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一老一小”这两个关键群体。
面对辖区内占比高达26.9%的老年人,社区优化老年助餐点布局,利用邻近的刘家堡派出所食堂资源,打造“明厨亮灶”标准化厨房,探索“助餐点助餐+送餐上门”模式,日均服务老人150人次。积极争取省级适老化改造资金36.84万元,为43户高龄、独居、失能老人家庭进行免费安全改造,让居家养老更安全、更舒心。不仅如此,社区还积极探索“老年教育+银发经济”融合路径,组建10支居民艺术团队,打造“银龄学堂”,开设舞蹈、声乐等12门课程,推动“养老”变“享老”。
在普惠育幼方面,社区打造集学习、娱乐、托管于一体的“儿童成长空间”,开设“红领巾”课后托管班,提供作业辅导和兴趣培养服务。链接辖区艺术学校资源,组建“枣林星光”少儿合唱团,丰富服务内容,助力儿童全面发展。
从推进电梯加装,到协助老旧小区引入专业物业服务企业、科学规划建设充电桩;从建立“线上+线下”双向问需机制,年均为民办实事近千件,到建立健全帮办代办服务机制,设立专门窗口提供便捷服务……“当减出来的时间变成办实事的成效,当松绑后的精力化作暖民心的行动,群众的获得感在每一件‘关键小事’中就能愈发真切可感。”社区党委书记黄丽娟说。
(本报记者 马思津)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