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流动党员有家有责更有为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不同群体党员特别是流动党员,采取精准有效的教育管理措施。奔跑在路上、工作在“云”端,新就业群体党员“隐形”的多、联系难,给传统党员教育管理带来挑战。对此,各地通过织密组织网络、创新学习载体、强化服务保障加强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教育管理,让他们“流而不失、动而有序”,实现此心安处是吾乡。

“回到这里,就像回到家一样。”快递员农然华的感慨,道出了众多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的心声。自从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田林县城区流动党员之家暨新就业群体服务驿站完成组织关系登记后,这里便成了农然华和同伴们常来的暖心站点。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员流动性强、组织关系接续难等情况,田林县实施“三找三建三服”工作机制,由县委社会工作部牵头,联合多部门通过大数据筛查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对快递、货运、外卖等站点逐一对接摸排,线上线下同步登记,引导党员归队。

安徽省马鞍山市当涂县则常态化开展“党组织找党员、党员找党组织”的“双找”活动,成立5个县级行业(综合)党委,通过自主申报、信息比对、上门走访等方式全面细致开展流动党员调查摸底,动态建立流动党员信息台账,切实做到流动党员底数清、情况明。“我们严格执行流动党员定期联系沟通制度,建立流动党员联系库,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外出流动党员加强联系,及时掌握流动党员情况,向流动党员通报党支部工作开展情况,确保党员‘流动不流失’。”当涂县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人找到了,组织怎么建?各地给出的答案是:因地制宜创新设置方式,让“铁打的组织”兜住“流动的党员”。

江苏省无锡市委社会工作部坚持“点上抓组建、线上抓延伸、面上抓兜底”,推行“行业指导、属地兜底”双重纳管机制,有效解决“属地管不到、行业管不全”问题。推动市、县两级相关部门成立行业党委,结合行业监管和业务指导做好党建指导工作,将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全部纳入行业党委管理。同时,根据地域相邻、行业相近原则,采取“单建+联建”等方式创新组织设置,依托镇街(园区)、街区(商圈)党组织组建联合党支部,在快递网点、配送站点、司机车队等基层工作站点组建流动党员党组织,将党的组织体系延伸到新就业群体工作场景中。

四川省南充市针对网约车司机随机流动、货车司机定点来回、快递员分片服务等不同特点,指导快递物流公司、互联网平台企业采取单独组建、行业联建、区域统建等方式成立21个党组织,依托园区、行业协会商会、驻外办事机构等,在北京、成都、重庆等地成立26个流动党员党组织,推动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就近就便纳入组织管理。

针对新就业群体党员作息不固定、集中学习难的问题,各地以数字化手段为支撑,打造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学习阵地,让理论政策学习“不断档”。

天津市河东区立足实际“灵活学”,将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的教育“主战场”由线下延伸至线上,创新学习方式,扩大学习教育受众面。依托“学习强国”平台、天津党建先锋平台等,以“主题微党课”“学习加油包”“远程会议室”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为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过“政治生日”、赠送学习书籍、讲述身边榜样事迹,灵活开展“云上”组织生活,让流动党员有“家”又有“学”。

从“流动”到“融入”,从“归队”到“有为”,各地以精准服务凝聚人心,让新就业群体流动党员真正扎根他乡。

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聚力构建“1+N”(即1个县级样板驿站+N个服务驿站)新就业群体服务矩阵,打造的暖心驿站成为周边代驾司机、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随时停靠的“温馨港湾”。每月定期开展的“三毛骑手日”活动,将免费理发、心理咨询、中医理疗等贴心服务送到新就业群体身边,并推出“三毛租住通”服务,筛选标注“电瓶车充电便利”“近订单集中区”的优质房源,提供可靠“驿站担保”。

服务之外,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发挥也有了舞台。广东省梅州市探索建立先锋岗,引导新就业群体党员主动亮身份、亮承诺、亮风采,带头参与微党课、微培训、微公益、小建议、小竞赛、小关爱“三微三小”活动,推动新就业群体党员争做志愿服务的示范者,兼任社区网格员、社会工作观察员、安全监督员、文明示范员、舆情监测员、政策宣讲员,用行动传递爱心,用真情奉献社会。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