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廉”花盛开乡村美(党建引领基层治理)

“2024年直播带货、梨花节等项目,带动村民售梨200万斤,收入300万元,村集体投入150万元建成梨膏糖厂……”重庆市綦江区永新镇石坪村的院坝会上,“清白梨账”笔笔清楚;篆塘镇珠滩村的会议室里,镇村企工作人员组建的“廉”企惠民专班,合力解决朝国混凝土公司用地的历史遗留问题,数据资料件件清晰;永城镇王良同志纪念馆内,补丁军装和褪色军帽彰显的拒奢崇简、廉洁自律品格熠熠生辉……

綦江区扎实推进党建引领基层治理,围绕“班子清廉、干部清正、村务清爽、民风清朗、环境清新”的建设目标,将清廉元素有机嵌入基层治理链条,构建起具有区域特色的清廉村居建设新范式。

过去因地方穷、纠纷多、治安差,而被邻近村戏称“花霸村”的古南街道花坝村,如今在清廉村居创建过程中,以制度建设为抓手,转变监督方式,实现村庄蝶变。

为把监督挺在前面、落到实处,花坝村党总支织密监督网络,在9个村民小组设立了廉情驿站,聘请关心村务、敢于直言的“挑刺员”担任监督员,让他们将敢说敢管、人熟事熟的优势,变为善于发现问题、提出建议的监督优势,对村干部存在的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等问题,他们可以直接“扫码上传”,对接上级监督部门反馈问题线索。如今,花坝村的矛盾纠纷数量减少了20%,对村“两委”成员的满意度提升到了95%,“花坝廉心·亲上加清”的口号已成为花坝村最亮眼的名片。

地处老灜山脚下的石角镇新农村曾凭借海拔、土壤、气候等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出口茶叶远销海内外,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模式落后,市场竞争力弱,茶园逐步沦为“荒山”。2014年,新农村党支部书记刘伟瞄准茶叶产业,通过流转土地、整合资源、引进技术、改进工艺等方式,逐步让400多亩生态茶园重现“新绿”,但争议声也随之而来。“村集体经济每年都有分红,分红完剩下的钱又是怎么处理的?”

为了打消村民疑虑,石角镇政府规范权力运行,梳理工程建设、惠农补贴等7大类37项“小微权力”事项清单,配套流程图、进度表,并向村民公示,实现清单化管理、全流程监督。将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资金、财务委托镇级统一管理、统一核算,有效杜绝财务混乱问题。针对村集体经济“产供销”一体特点,探索“管护—加工—销售”全过程监管、产品出入库“双签字”等做法,有效预防“小微腐败”风险。

“不摆阔,不攀比,滥办酒席不可以;同一事,办一次,不要一次又一次……”扶欢镇以整治大操大办为切入点,将移风易俗纳入清廉村居评选体系,通过“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整治大操大办,以德治和自治相结合的方式推动婚丧新风尚。扶欢镇将拒绝大操大办、树立文明新风的倡议书,编成15句通俗易懂的顺口溜,通过“清风课堂”、村居小喇叭将其传递到千家万户。

2024年以来,綦江区委社会工作部联合区纪委监委、区委宣传部、区农业农村委等部门,针对乱摆“无事酒”、大操大办等问题,开展专项检查,通过引导完善村规民约、加强服务管理、文明劝导等方式,引导干部群众破除陈规陋习。

走进永城镇中华村的清风广场,图文并茂的廉洁宣传版画、发人深省的格言警句等清廉元素与乡村美景交相辉映。近年来,中华村将红色文化深度融入清廉村居建设,探索出一条“红廉融合”的特色发展路径。

为了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推动清廉村居建设,永城镇创新“校地”合作模式,将高校思政课搬到居民院坝里,依托国家级红色教育基地王良同志纪念馆、市级教学点王良故居,打造集沉浸式廉政教育、先锋式廉政党课、云端廉政阵地于一体的“红廉教育”矩阵,党支部书记带头讲授主题党课17场,累计接待研学人员35万人次,通过“云夜校”线上直播,覆盖广东、浙江等地务工的流动党员,并开好红色故事会、廉政案例剖析会,不断创新红色教育实践。

(本报通讯员 孙涛)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