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日晚,江苏省南京奥体中心终场哨响,泰州队夺得首届“苏超”冠军。足球点燃的不仅是江苏的秋夜,更彰显了一座城市的文明温度。在这场全民关注的赛事背后,有一群志愿者默默奉献。他们虽不在聚光灯下,却是比赛中不可或缺的“暖心第十二人”。
在江苏,各地志愿者以专业服务诠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让体育竞技因人文关怀而更具魅力。
赛事未启,培训先行,每一场比赛的承办城市都将志愿者培训视为确保服务质量的基石,着力打造标准高、规范化的“志愿天团”。南京通过两轮系统化培训,从理论到实战,让志愿者迅速成长为“最暖后援团”;南通则开展专项培训,被称为“志愿者的期末考试”,全面提升服务专业度。
志愿服务不仅在于广泛参与,更关键在于精准投放。江苏省高度重视专业技能与岗位的匹配,让体育、医疗等专业背景的志愿者在关键岗位发挥最大效能。这背后体现的,正是志愿服务从“有人可用”向“人尽其才”的专业化转型。正如一位参与培训的体育专业学生所言,志愿服务已从“单纯奉献”升华为专业实践的“练兵场”。
一场“苏超”,成为江苏13个城市展示志愿服务特色的重要舞台。各地积极推动高质量志愿服务行动,结合实际展开“暖心竞赛”:泰州组织千名“泰周到”志愿者出征“苏超”,他们既是啦啦队又是志愿者,一路陪伴泰州队冲进决赛;连云港“雷锋车组”、盐城“爱心车队”在恶劣天气中坚守岗位,成为“流动的文明驿站”;宿迁、镇江借助赛事开展文明观赛宣传,让观赛礼仪深入人心;无锡在球迷专列上安排本土列车员,以乡音传递温情。
志愿服务不仅服务赛事本身,更成为促进心心相连、激发社会善意的重要媒介。常州赛场外的“苏超集市”中,大学生创业团队摆出公益茶饮摊,免费提供特色饮品,将志愿服务延伸为公益创业的实践平台。外国留学生的积极参与,彰显了志愿精神跨越文化与地域的共鸣。志愿服务更成为在互动中重建社区信任、增强城市认同感的情感纽带。在南通职业大学就读的老挝留学生张伟说:“志愿服务虽然忙碌,但内心无比充实快乐,我真切感受到付出与奉献带来的满足感。”
各地以赛事为契机,积极拓展志愿服务的内涵与外延,将“苏超热”延续为“城市游”。淮安在龙虾节期间,对800名志愿者进行赋能,使其既能维持秩序,又能深度融入商圈服务;扬州、镇江推出“微笑暖扬州”“宜游镇江”主题服务,结合本地文化资源,为客队球迷提供深度城市体验。
创新不只体现在内容拓展,更体现在方法升级和服务延伸。苏州开发“新时代志愿服务云平台”,实现供需对接、服务记录、指挥调度、评价激励等全流程管理;徐州在观赛“第二现场”增设互动体验区,让志愿服务融入市民日常生活场景。技术赋能的意义不仅在于提效,更在于构建“可持续、可复盘、可进化”的志愿服务机制,使每一次服务都成为下一次优化的数据基础与经验积累。
据统计,“苏超”期间,全省各地累计发动志愿者67.86万人次,服务省内外球迷、游客1340万人次。
(本报通讯员 何海强 程果)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