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惠民”体系的构建与实践(学思践悟)

庄志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以下简称“博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志愿服务的重要论述,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探索构建“志愿惠民”体系,通过全域统筹、精准服务、多元激励、成果共享等方式,推动志愿服务与基层治理深度融合,形成具有边疆特色的基层治理新模式。

坚持全域全员统筹,构建协同联动工作格局。博州将“志愿惠民”作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重要抓手,以全域推进、全员发动、全面覆盖为原则,筑牢志愿服务根基。全域推进。博州党委高位推动,建立“1+1+1”推进路径(志愿服务协调机制统筹+联合会枢纽+专家顾问团支撑)和“党建+、行业+、新兴领域+、专业社工+、应急+”等5维志愿服务模型,印发《博州深化党建引领“志愿惠民”体系建设推进新时代志愿服务工作高质量发展的二十条措施》,形成上下贯通、部门联动的工作体系。全员发动。推行“组织带领+党员带头+能人带路+熟人带入+区域带动”动员机制,制定《博州社区治理居民“能人骨干”挖掘培育工作指引(试行)》,常态化开展“与法同行·周五有约”“周五弯腰行动”等活动,以服务凝聚民心。全面覆盖。根据实际需求,依托公共场所、景区景点设立志愿服务站点1000余处,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实现群众就近就便参与服务、解决困难。

突出精细精准服务,提升民生实事落地效能。博州以“项目化运作、精准化对接、品牌化引领”为重点,推动志愿服务从“普惠供给”向“按需定制”升级。精细策划项目。推广博乐市青达拉街道八一路社区“幸福军号”项目经验,组建“老班长维修队”“蒲公英文艺队”等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扶困助弱、矛盾化解等服务;针对新就业群体开展“小哥优先、小哥优选、小哥优品”行动,提供心理疏导、法律咨询等“服务套餐”;引导900余名快递员、网约配送员参与“幸福来敲门”志愿服务。精准对接供需。通过“七下乡村”“八进社区”活动,对村(社区)服务阵地进行亲民化改造,升级服务设施、完善服务功能。收集“群众微心愿”,开展“逢五有爱”“雷锋帮你行”等民生微实事活动;推进“一起益企”接诉即办行动,梳理编发助企惠企清单,动员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入企提供技能培训、心理疏导等服务,助力企业纾困。精品带动示范。建立志愿服务项目库和推广发布机制,培育“亚欧友邻”“金色丝路”等十大项目品牌,形成“一县一主题”志愿服务品牌矩阵,突出“红心惠民、爱心惠民、匠心惠民、同心惠民”特征,通过专家指导、蹲点培育、项目大赛,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强化真情真心激励,健全志愿服务保障机制。博州以“精神褒奖+物质回馈+权益保障”为抓手,让志愿者有荣誉、有实惠、有保障,激发其持续参与热情。多元激励暖人心。构建“积分管理+典型选树”机制,将参与志愿服务情况纳入全域积分管理,设立村(社区)公益美德积分超市兑换点160个、爱心企业商超门店流动兑换点600余个,推行“以服务换积分、以积分奖实物、以实物促服务”模式,激发居民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举办社会工作服务和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开展五星级志愿服务组织、志愿者选树活动,认证首批州级五星级志愿服务组织10个、五星级志愿者10名,营造人人争当志愿者的良好氛围。真诚护航强底气。建立志愿服务风险评估、人员培训、过程监督等体系。联合医疗、保险机构开辟志愿者就医、理赔“绿色通道”,为应急志愿者统一购买意外险,确保志愿者能及时获得保障。

实现惠民利民共享,推动治理成果全民普惠。博州通过共建治理体系、共治破解难题、共享发展成果,让群众成为基层治理的参与者与受益者。共建治理共同体。制定《博州党建引领“专业社工+志愿服务”深化志愿惠民体系工作指引(试行)》《博州党建引领城乡社区社会组织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构建基层组织培育社会组织、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两个体系,培育发展群众自治、邻里互助、文娱兴趣等“邻”字系列志愿服务队伍。共治激发活力。针对特殊群体,开展助学、助困、助残、助农、助独、助孤等“惠民公益行”活动,推广精河县“红星绣花针”微治理工作法,通过邻里互助、代办帮办解决群众小事;组建“蓝天救援”“移动哨兵”等应急志愿服务队伍,在景区救护、守边戍边中发挥积极作用。共享发展新成果。温泉县“人民温泉”项目通过志愿服务带动文旅消费,精河县“红石榴合伙人”助农抢收300余场次,阿拉山口市“亚欧友邻”项目为国内外货运司机提供向导、检测等服务,既解决民生难题,又促进民族团结与经济发展,让志愿服务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窗口。

(作者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委员会副秘书长、社会工作部部长、“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闫涵 签发:王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