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新就业群体的规模和影响力日益扩大。由于就业模式与传统业态存在较大差异,该群体具有来源渠道广泛、就业形式灵活、劳动关系复杂、收入不均衡、职业流动性强等显著特点,面临着权益保障、职业发展、社会融入等诸多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高度关注新业态发展,坚持网上网下结合,做好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凝聚服务工作,不断巩固党执政的阶级基础、群众基础、社会基础。”专业社会工作具有独特的价值理念和系统化的专业方法,在新就业群体需求满足、提供精准服务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和价值。
专业社会工作参与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价值内涵
作为一项专业化、职业化的助人技术和活动,社会工作是解决社会问题的有效手段。结合新就业群体的需求特征来看,专业社会工作在基本理念、工作目标、服务方法、参与机制等方面对于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具有重要价值。
在理念上,彰显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基本要义。专业理念是做好社会工作的重要基础。社会工作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服务对象的尊严和价值,将服务对象视为具有潜能和能动性的个体;致力于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保障困难群体的基本权益;倡导助人自助,通过专业服务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我能力;注重促进社会和谐,通过整合资源、搭建平台,帮助服务对象更好地融入社会;强调全人服务观,将服务对象置于其所在的社会环境中,提供系统性的支持。
从专业社会工作的这些理念出发审视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其基本要义就是在党建引领下,践行以人为本、公平正义、赋能增能、资源整合、注重参与的理想信念,实现对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导和身心关爱,同时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促进社会的和谐与发展。
在目标上,体现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关键诉求。社会工作的目标可以分为个人目标和社会目标。个人层面包括帮助社会成员及其家庭解决困难,激发潜能,恢复社会适应能力等;社会层面则从社会政策、社会秩序、社会福利、社会稳定等角度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稳定与良性发展。从这一框架出发,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目标包括:解决个人的危机与困难。帮助新就业群体解决如工作环境、权益维护、住房保障、子女入托、家庭关系等问题;提供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咨询等服务,缓解其心理压力。提升个人潜能与促进发展。优化职业培训、学历提升等服务,支持新就业群体提升职业发展潜能;提供资源链接,帮助其获取社会支持,增强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其自我管理能力,使其能够独立应对职业和生活中的挑战。强化社会适应与社会参与。帮助新就业群体适应社会环境,鼓励其参与志愿服务,增强参与感。促进社会公平与包容。通过政策倡导和社会服务,优化社会资源分配,保障新就业群体的权益,推动社会公平与包容。维护社会秩序与促进社会发展。通过解决新就业群体的诉求和问题,减少社会矛盾;鼓励其参与基层治理,促进社会的和谐与良性运行。
在方法上,丰富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专业手段。专业社会工作根据服务对象的特征以及面临的具体问题,采用系统的介入策略。其专业方法包括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资源整合、政策倡导等。个案工作能为新就业群体提供法律咨询、心理疏导、劳资纠纷调解、职业规划等服务。小组工作能为新就业群体开展心理健康讲座、职业培训、安全教育等,帮助其提升技能和心理韧性。社区工作可以依托各类服务阵地,为新就业群体提供工作与生活便利服务、组织该群体参与社区治理等。资源整合方法可以通过链接医疗、教育、法律等资源,为新就业群体及其子女提供健康咨询、教育支持、法律援助等服务。政策倡导可以推动落实新就业群体社会保险、劳动报酬、休息休假等权益保障政策,改善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环境。
在组织上,优化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参与格局。从组织角度来看,专业社会工作可以通过多种方式优化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参与格局。构建多方主体协同机制。专业社会工作在群体服务中向来强调多方协同,注重构建政府、企业、社区、社会组织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工作合力。搭建多层次服务平台。专业社会工作可通过搭建线上线下服务平台,制定服务清单,提升服务的精准性和覆盖面。激励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专业社会工作通过赋予新就业群体角色、建立激励机制,推动其参与基层治理,形成“社区服务新就业群体,新就业群体助力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
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的实践逻辑
基于上述分析,笔者提出“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这一概念,将其做如下界定: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是党的社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新就业形态劳动者为主要服务对象,运用社会工作的专业理念、方法和技术,通过需求评估、资源整合、服务提供和效果评估等全流程路径,满足其职业保障、权益维护、心理支持、职业发展、社会适应能力提升和社会融入等需求的专业服务活动。
“实践逻辑”可以理解为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行动者(个人或组织)根据具体情境和目标,所采取的思维方式、行动路径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实践逻辑还强调在实践中利用动态监测和反馈机制。具体到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实践逻辑体现在服务的全流程路径中。
需求评估:精准识别对象需求。需求评估是专业社会工作介入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起点。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需求评估的方法与策略包括三方面内容。精准厘定需求评估的对象与问题。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需结合项目需求,精准界定最需要关注的服务群体;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表现。强调个体与环境的互动关系。社会工作专业人员需将新就业群体放在其所在的社会系统中,全面评估其需求。重视服务对象的参与。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应充分重视服务对象的主观感受和意见,可以通过焦点小组、个人访谈等方式,邀请其参与需求评估,确保评估结论的真实性和有效性。
资源整合:构建多方支持体系。资源整合是专业社会工作参与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重要支撑。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资源整合的实践路径包括以下内容。强化党建引领。以系统思维创新党组织设置方式和基层党组织活动方式,有效推进“两个覆盖”,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参与党建活动,鼓励新就业群体中的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强化党组织对新就业群体的思想引领。完善政策支持与服务阵地。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倡导推动政府完善政策体系,明确责任分工;可依托政府建设的服务阵地(如暖“新”驿站等),为新就业群体提供贴心服务。推动企业提供资源与技术支持。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推动平台企业通过技术支持、资源链接、提供职业培训和晋升机会等改善新就业群体工作条件,促进其职业发展。营造友好的社会氛围。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宣传引导,营造尊重新就业群体的浓厚氛围,强化新就业群体的社会支持。促进专业组织的服务协同。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可以通过能力建设及组织协同,提升各类组织开展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专业性、精准性和系统性。
服务提供:科学设计与实施计划。提供专业、恰当的服务活动是社会工作参与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关键环节。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在服务提供中的行动策略包括以下内容。基于需求与资源的服务设计。以需求层次为框架,明确服务具体目标及工作内容;选择合适的介入策略,包括直接服务(提供健康服务、个案咨询、心理疏导等)和间接服务(推动政策倡导、资源整合、环境改善等);制定周密的行动计划,包括明确各项服务的实施时间表、任务分工、资源分配计划等。确保服务方案的有效执行。进行充分的前期准备,包括培训方案宣传推广等;根据新就业群体的工作特点,采取恰当而灵活的服务模式,提供线上课程、线下活动等多样化服务;加强过程控制,推动多方协作,确保服务落地。打造有影响力的服务品牌。通过打造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品牌,树立专业的服务形象,赢得新就业群体的信任,树立良好的服务口碑,提升服务的影响力和认可度。
效果评估:动态监测与反馈。效果评估是专业社会工作参与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合法性”保障。新就业群体社会工作效果评估的行动策略包括以下内容。构建科学的监测体系。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焦点小组等方式,全面收集新就业群体需求信息;运用数据分析工具,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类和优先级排序;建立实时监测机制,通过大数据平台动态掌握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开展情况、服务对象改变情况等。建立科学的反馈机制。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定期收集新就业群体的反馈,了解其对服务的满意度和改进建议;通过线上平台和线下走访相结合的方式,拓宽反馈渠道。将反馈结果应用于服务方案的调整和优化。根据评估结果,不断优化服务内容和方法,及时调整服务方向,优化服务流程。
随着数字经济的发展,新就业群体凝聚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专业社会工作凭借其独特的价值理念、清晰的目标架构、系统的专业方法和优越的组织形式,能够为该群体提供精准支持。通过需求评估、资源整合、服务提供与效果评估的全流程实践逻辑,社会工作不仅可以满足新就业群体的职业保障、心理支持与社会融入需求,还能够激发其参与社会治理的积极性,推动社会和谐发展。在党建引领下,未来将进一步完善政策支持,强化多方协同,更好地助力新就业群体在社会工作的参与中实现自身价值。
(作者单位:西南大学国家治理学院。本文得到重庆市“新就业群体社会融入的‘脆弱性’与社会干预研究”项目支持)
(责编:蒋璐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