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征程中,多方主体协同发力成为推动乡村发展的关键。行业协会商会作为连接政府、企业与市场的桥梁纽带,在党建引领下正以其独特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书写了“党组织搭台、行业协会商会唱戏、农民受益”的生动答卷。
党建引领是行业协会商会参与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各地通过结对共建等方式,持续将党的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发展优势。
四川省成都市郫都区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建立“村(社区)—行业协会商会—会员企业”结对共建机制。在行业综合党委的指导下,成都市郫都区农产品供应链协会组建党支部,成立生菜、韭黄、大蒜、萝卜、盆景、有机蔬菜等6个产业党小组,建立产业链党建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将党建工作延伸到产业链的各个环节。
江苏省扬州市委社会工作部则创新构建“行业协会商会+驻村第一书记+村委会”三方联动机制,依托“市级统筹、县级组织、镇村落实、行业协会商会参与”的联动机制,市县两级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细化项目清单、强化跟踪问效、建立常态化沟通协调机制,累计组织省派第一书记、镇村干部与结对行业协会商会开展沟通30余次,促成20家行业协会商会与9个经济薄弱村建立结对共建关系,形成共建项目23个。
乡村振兴,产业为基。各地行业协会商会立足自身资源优势,聚焦乡村产业短板,通过模式创新、资源整合,为乡村产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青铜峡市葡萄酒产业协会按照宁夏回族自治区青铜峡市相关部署要求,把葡萄酒产业作为“一号产业、富民产业”,大力推动“葡萄酒+”深度融合发展,全力打造以葡萄酒文化为主题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促进“好葡萄、酒庄酒、大产业”的集群化发展,形成“协会+特色产业发展片区沿线村”联合发展模式。通过成功举办“印象青铜峡醉美徒步行”徒步大赛、“爱在星空下”诗酒会等活动,小葡萄串起了富民增收的产业链,带动周边村民步入了乡村振兴的“快车道”。
在浙江省江山市大陈乡,江山市大陈商会同样活跃在乡村振兴一线。“过去想帮忙不知道从何处着手,现在商会搭建平台,村里需求一目了然,能帮家乡做点事,我们打心底里高兴。”一位会员企业负责人感叹道。江山市大陈商会创新工作机制,定期组织“政企村”三方会商,通过恳谈会、交流会等形式收集村民意见建议,精准把脉乡村需求,让商会会员自主抢单,以“企业所能”精准对接“乡村所需”,并引导会员企业根据村庄资源禀赋回乡投资,助力发展特色产业。在商会的带动下,杨梅基地、研学中心、粉干厂、共富工坊等一个个特色产业项目在早田坂村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各地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资源整合优势,通过技能培训等举措,为乡村培育本土人才。
“大家要充分认识此次技术培训的重要性,争当产业振兴的‘领头雁’,进一步夯实肉牛养殖基础,提升专业技能!”这是遵义市播州区果蔬园林协会开展培训现场的一幕。
今年以来,遵义市播州区果蔬园林协会积极参与贵州省遵义市委社会工作部开展的“百会牵手百村·助力乡村振兴”行动,已主办9场类似培训活动,线上线下累计培训肉牛养殖、果蔬种植等专业人才4300余人次。遵义市播州区果蔬园林协会、遵义市播州区畜牧协会等充分整合行业资源,动员会员单位组建专业化志愿服务队伍,培育25名业务骨干成为志愿服务先锋,围绕法规解读、技术培训、发展研讨等内容,开展采茶指导、养鸡技术交流、土壤改良及蔬菜病虫害防治等科普志愿服务活动,为乡村产业发展筑牢人才与技术根基。
山东省临沂市兰山区创新探索“商会+”模式,推动商会与乡镇(街道)、村(社区)、企业等多方联合,注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行业协会商会牵头组织涉农企业开展结对帮扶,派专业技术人才到结对村提供农业种植、养殖等技术支持,并建立长期合作机制。对接商学院、科研院所、高校为村集体企业开展专题培训、研讨会和论坛等活动,让更多农民向新型农业人才转变。
(本报记者 陈丽英)
(责编:蒋璐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