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张地图里的暖心关怀

作为城市运转的“毛细血管”,快递员、网约配送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用奔波丈量着城市的广度,也守护着千家万户的美好生活。然而,纵横交错的街巷、模糊不清的门牌、零散分布的服务点,却常让他们在送单过程中感到不便。如今,各地推出的一张张新就业群体友好地图,正以精准服务破解奔波难题。

近日,在河北省邯郸市邯山区罗城头街道罗城头社区,外卖骑手刘燕琦凭借《罗城头社区道路通达指引图》,轻松找到客户具体位置,从进入社区到完成配送仅用了2分钟。“以前找具体楼栋和门牌特别费劲,导航在这里几乎失灵,晚上更难,有时找一栋楼需要10分钟,生怕超时。现在有了这张指引图,具体方位一目了然。”刘燕琦说。

这份让骑手称赞的指引图,背后藏着对新就业群体需求的精准洞察。罗城头社区是典型的城中村,人口密集,外来务工人员多,每天有大量的外卖订单,但纵横交错的道路胡同、不规范的门牌号码、模糊的订单地址等给配送带来不便。今年10月份,邯山区委社会工作部深入推进新就业群体友好场景建设,联合街道、社区共同绘制了《罗城头社区道路通达指引图》,融合了色彩编码与空间结构信息,区分每处房屋的具体位置,同步悬挂更为醒目的胡同铭牌作为定位参考。

在辽宁省沈阳市皇姑区舍利塔街道淮北社区,张贴在小区出入口的“骑手服务地图”同样收获了广泛好评。社区党委联合物业服务企业,在住宅小区主要进出口张贴“骑手服务地图”,清晰标注了当前位置、楼栋分布,并用红色字体注明物业办公室位置。社区还将物业服务点升级为功能齐全的“爱心服务站”,常年为骑手免费提供热水、充电等服务,切实解决他们“饮水难、吃饭难、休息难、如厕难”等问题。

随着数字化浪潮推进,友好地图正从“纸质版”升级为“智慧版”,构建起更立体的服务生态。

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的新就业群体友好数字地图让服务更便捷——户外工作者驿站、小哥食堂、“司机之家”、小哥公寓、友好商圈(街区)等点位被制作成一个个小图标。点击一个个图标即可查看相应站点详细信息。信息栏中配备地图导航功能,能够实现“一键导航”。“我们采集了全区73个户外工作者驿站、20个小哥食堂、7个网约车‘司机之家’、19个新就业群体友好商圈(街区)及小哥智慧公寓信息,打通新就业群体休息、吃饭、停车、进门、居住的‘最后一公里’。”武昌区委社会工作部相关负责人介绍。

“之前知道有很多适合我们休息和吃饭的地方,但不知道怎么走。”饿了么滨江片区队长游洋说,以后累了,就可以用地图导航到最近的驿站歇歇脚,“地图里标注了服务点的开放时间、联系电话和服务设施,方便多了。”

服务没有终点,地图的优化也从未终止。四川省绵阳市委社会工作部整合人社、交通运输、工会等10余个单位资源,绘制发布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暖“新”数字地图,分两批共上线280个服务站点,覆盖全市12个县(市、区)、园区,涵盖党群服务中心、暖“新”驿站、权益调解中心等7个类别。这些站点不仅配备沙发、微波炉等基础设施,提供全天候歇脚热饭、饮水充电服务,部分站点还延伸出优惠充电、矛盾调处、职业培训等拓展服务,甚至开设寒暑假爱心托管班,解决新就业群体子女看护难题。

从纸质地图的精准标注到数字地图的智能导航,从基础服务的覆盖到多元需求的响应,一张张友好地图的迭代升级,不仅破解了新就业群体的奔波难题,更让他们感受到城市的温度,而这也成为城市治理精细化的生动注脚。

(本报记者 范晓翌)

(责编:蒋璐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