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密教育管理网络 激发新兴领域组织活力(大家谈)

郑田宏

安徽省淮南市将抓好新兴领域党员教育管理作为基层党建的重要课题,精准施策、勇于创新,为加快建设现代化美好淮南注入强劲“新”动能。

织密组织体系,确保党员“安家落户”。针对新兴领域党员流动性强、分布广的特点,创新“三建三联”组织设置模式:在重点区域建立4个区域性党组织,在19条重点产业链建立产业链党委,在重点行业组建50余个行业党委,实现组织联建、党员联管、服务联动。选派党建工作指导员依托指导组、指导站,精准联系指导非公有制企业和社会组织,去年以来,推动新建党组织211个。同时,通过组建59个流动党员党组织、依托91个社区党组织,将新就业群体党员纳入组织管理。

创新教育载体,推动学习“入脑入心”。立足《淮南子》“甘其所甘”传统文化理念,组建“甘甘为淮”志愿服务宣讲团,面向全市公开招募宣讲志愿者40余名,构建“领导干部带头讲、专家学者辅导讲、行业党委示范讲、党建工作指导员入企讲”的立体化宣讲矩阵。结合新兴领域党员工作特点,创新搭建“一键扫码随身学”、车间“四微”课堂、网上有奖竞答等学习平台;开展“班前十分钟”“车间微课堂”等灵活学习活动,引导1.6万名党员利用碎片化时间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有效化解工学矛盾。

搭建实践平台,促进成效“可见可感”。坚持学用结合,健全流动党员管理机制,常态化开展“三亮三比三优先”活动,推动“隐形党员”主动亮身份、积极作贡献。全市新兴领域设立党员先锋岗、党员责任区5000余个,组建113支“产业转型攻坚行动”党员先锋队,在技术创新、降本增效等方面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引导新就业群体参与基层治理,其中136名党员兼任社会工作观察员、小区楼栋长等,开展志愿服务超千次。

强化机制保障,实现管理“有力有效”。统筹29个部门协同发力,强化新兴领域工作力量。完善经费保障机制,通过党费返还、财政专项补贴等渠道,为党员教育培训提供稳定经费支持,确保党员教育管理常态长效。出台《全市性行业协会商会党组织负责人、负责人人选审核办法(试行)》,严把政治关、思想关,已完成7家行业协会商会、15名负责人人选审核。优化党员发展机制,重点向党员力量薄弱的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倾斜,推动重点企业发展党员。

(作者系中共淮南市委社会工作部部长、市委“两新”工委书记)

(责编:蒋璐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