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微光护航全运精彩

“您好!欢迎来观演,请往这边走,小心脚下。”11月9日晚,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内,一群身着志愿者服装的“小海豚”穿梭于观众之间。在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上,2900余名志愿者参与服务,其中有80余名是港澳志愿者。

广东、香港、澳门三地首次联合举办运动盛会,是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的一大亮点。因此,广州市探索穗港澳志愿者协作机制,面向港澳籍人士,招募了200余名赛会志愿者、100余名城市志愿者,通过三地志愿者混合编组、协同服务,促进深度融合,根据港澳嘉宾接待、语言支持、文化活动等特定场景适配岗位,发挥各自所长。

城市扛使命、志愿有担当。从火炬传递到开幕仪式,从竞赛场馆到接待酒店,从文旅景区到街巷社区,“小海豚”们用温暖的语言、灿烂的微笑和专业的服务,共同传递了广州市作为“东道主”的城市温度。此次赛会,广州赛区承担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两场开幕式以及十五运会40%的竞赛量、残特奥会35%的竞赛量,1.29万名赛会志愿者和3万名城市志愿者以丰富、优质、高效、专业的服务,为赛事成功举办和城市品质提升提供着坚实保障。

为做好这场重要赛事的志愿服务工作,广州市组建由市委社会工作部、团市委等单位工作人员组成的广州赛区执委会志愿者部,市委社会工作部主要负责人担任两场开幕式指挥部志愿服务中心主任,建立“志愿者部/志愿服务中心—竞委会/接待团队—场馆—高校”指挥调度机制,统筹协调志愿者招募、培训、岗位设置安排、保障、运行管理和宣传等工作。

同时,广州市还制定了广州赛区《赛会志愿服务工作总体方案》《城市志愿服务工作总体方案》及11项配套子方案,完善提前赛、测试赛、群体项目和文明观赛等志愿服务工作运行机制。

广州市以高校学生为主体,面向47所在穗高校招募赛会志愿者,为30个竞赛场馆、45家接待酒店及口岸枢纽等重要点位和两场开幕式、两次火炬传递大型活动提供服务。坚持赛城双赢,以社会公众为对象,在竞赛场馆周边、重要交通枢纽、文旅景区等人流集中区域启用157个城市志愿服务站,1.8万名城市志愿服务站志愿者开展赛事推广、城市宣传、文明倡导等便民服务。坚持全民共享,各区各单位牵头,聚焦“活力、绿色、微笑、文化、幸福”五大主题,开展240场“新彩广州全民志愿行动”活动,营造全民迎全运的浓厚氛围。

为提升志愿服务水平,广州市聚焦发挥志愿服务实践育人重要功能,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吸引三地志愿者参加“小海豚思政工作坊”,分享志愿故事、笃定志愿初心,组织三地志愿者集体观看开幕式全要素彩排,激发爱国热忱、厚植家国情怀。坚持培训赋能,结合通用培训、专业培训、场馆培训和岗位实践培训各阶段特点,优化师资配置,参与研发“9+9”志愿服务通用培训线上线下课程,编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广州赛区赛会志愿者工作手册》,举办赛会志愿者骨干培训班37期、赛会志愿者通用培训班149期,赋能1300名赛会志愿者骨干和1.6万名预录用赛会志愿者。坚持平急结合,针对志愿者安全、运行保障、文明观赛等关键领域,编制29类详细模拟场景和分级响应预案,组织全体赛会志愿者完成AED(自动体外除颤器)使用与突发事件应对演练,有效提升综合应急响应能力。

为做好志愿者保障工作,广州市建立“全省统一保障+市级基本保障和激励+区级/竞委会补充保障+高校保障”全链条多层次保障,全面覆盖志愿者证件、服装及装备、保险、交通、餐饮、住宿、医疗、通讯、志愿者之家及换岗休整空间等需求。坚持心理护航,构建志愿者心理支持体系,推出“志愿者心微课”,组建心理关爱团队等,探索应用“志愿者胜任力测评工具”,策划插花、积木、知识问答等16项解压小活动,帮助志愿者保持良好状态。坚持文化滋养,依托各场馆内志愿者之家,设置高校特色摊位、志愿者照片墙,展现校园文化和志愿风采,举办“小海豚”集体生日会,组织三地“寿星小海豚”分享心声、收获祝福。城市志愿服务站(外观)融入十五运会吉祥物“喜洋洋”“乐融融”设计细节,让赛会志愿者和城市志愿者更有归属感、荣誉感。

(本报记者 赵雪)

(责编:蒋璐 签发:张宝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