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天到365天的温暖传递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的帷幕缓缓落下,“四叶草”馆内的商机涌动渐渐归于平静,但那些身着“青浦蓝”的身影,却在这个初冬,为上海留下了最温暖的印记。

“青浦蓝”还有一个名字——“小青苗”。1300余棵“小青苗”,如同1300多颗种子,在进博会的土壤里生根发芽。进博会期间,“小青苗”志愿服务品牌招募千余名志愿者,在近百个服务点位,形成“核心区密集布点、辐射区梯度覆盖”的服务网络。志愿者们用专业与热忱编织的温度服务网络,让来自世界各地的参展客商,感受到上海的城市温度。

“服务的人次在增加,但我们的热情从未减少。”连续多日上岗的志愿者杨柳说,“每当看到参展商找到目的地后露出的笑容,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欣慰。”

今年的“小青苗”队伍格外丰富多彩——长三角地区的大学生远道而来,用青春的视角服务盛会;多语言团队覆盖韩语、俄语、法语等8种语言,还有来自韩国、蒙古国等国家的国际志愿者,大家用不同的方式诠释着志愿精神。

来自吴江苏州大学的杜高飞在留言中写道:“以志愿之名,赴进博之约。在人流中坚守岗位,在交流中传递善意,这场与世界的相遇,让我深知责任与热爱的力量。”

在最好的服务背后,是让奉献者感受被珍视的保障工作。

从志愿者马甲到保温杯,从雨披到暖宝宝,2万余件物资的背后,是对志愿者无微不至的关怀;从“每日之星”评选到“微言佳句”征集再到“微光记录”,这些举措让奉献者备受尊崇。进博会举办前夕,青浦区委社会工作部便统筹全区57支直属志愿团队、44个志愿服务基地、26万余名注册志愿者,建立核心、储备、应急三级数字化台账,实现“一盘棋”调度。

“小青苗”的品牌效应正在不断扩大。青浦区以“小青苗”志愿服务品牌保障进博会等重要战略任务为契机,系统推进志愿服务体系建设、队伍建设和品牌建设,着力推动志愿服务从重大活动“6天”的集中保障,向基层治理“365天”的不间断服务深化。

青浦区将志愿服务深度融入全区工作“一盘棋”,强化顶层设计与机制建设。建立由党委统一领导、党委社会工作部门牵头负责、多部门协同联动的志愿服务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并实施《青浦区志愿服务三年行动计划(2025-2027)》,实现工作目标、任务清单、标准规范“三统一”。区级层面强化志愿服务指导中心枢纽功能,各街镇建强社区志愿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地区配备社会工作专业人员,夯实村(居)服务站(点)基础,形成“核心区—辐射区—基层网点”梯度覆盖的服务网络,实现多方协同、高效响应的体系。

围绕服务大局与民生需求,青浦区着力打造骨干队伍。在进博会保障工作中,组建多语种、医疗救援等4支特色志愿突击队,实现小语种无障碍沟通、急救5分钟响应,“小青苗”志愿者全员持AED(自动体外除颤器)急救证书上岗,彰显专业服务能级。对全区57支直属志愿服务团队、26万余名注册志愿者进行三级管理,按核心、示范、骨干建立数字化台账,由区级平台统一指挥、按需调度,确保“好钢用在刀刃上”,实现力量投放最优化,成立青浦区志愿服务融入基层治理赋能团,区级吸纳筛选30家团成员,共同实施“邻里守望”等5大示范项目,其中“关爱服务新就业群体1010公益行动”汇集百余家美容美发门店,300余名理发师志愿者,每月10日为新就业群体公益价理发;聚焦城市发展和安全,开展“燃气安全进社区志愿服务示范项目”,2年面向2万余户老旧小区居民开展上门入户安检。

(本报通讯员 陈旖)

(责编:蒋璐 签发:张宝珠)